发布时间:2024-12-27 15:16:37 来源: sp20241227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3.27万亿元,增长基本平稳;同时,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依然稳固。
上半年,各项贷款增加13.2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1万亿元,均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
图为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在清点钞票。 新华社记者李鑫 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6月新增贷款超2万亿元,从总量上看并不少。上半年,社融规模增长平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固。尽管上半年信贷增速放缓、M2增速有所回落,但金融总量增速并不能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
当前,我国社融规模、M2余额已分别突破390万亿元、30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也超过250万亿元,新增量保持高速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我国货币总量已经足够多,一味追求总量增长难度较大,还可能产生资金空转等‘副作用’,盘活存量对金融支持经济的意义更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贷款到期收回后可以投向其他高效领域,盘活存量贷款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通过“有减有增”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数据显示,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八成以上。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8.08万亿元,信贷结构不断改善。
从“增”的具体投向看,一些从低效领域腾挪出来的信贷资源,投向了五篇大文章涉及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这些贷款增速都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
从“减”的方面来看,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贷款需求趋降,房地产贷款比重出现明显下降;同时,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进入深水区,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逐步偿还,相关贷款的增长也在放缓。
今年以来,信贷结构不断改善,这背后离不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积极引导。
4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5月又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并将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新工具管理。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已经发放了近25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已审核发放再贷款资金超过120亿元。新工具依然采用“先贷后借,按季操作”的模式,即金融机构先发放贷款,下一季度再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资金,目前贷款投放有望进一步加快。
在融资成本方面,今年上半年,实体经济贷款利率继续保持下行态势。数据显示,1月至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7%和3.6%左右,同比明显下行。
专家表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利率环境对实体经济总体是支持性的。2月,今年首次降准落地,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25个基点,并带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5月,取消全国层面房贷利率下限、下调房贷首付比例和公积金贷款利率,进一步引导购房融资成本下行。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以短期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
创设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开展国债借入操作……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系列操作,可以体现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在逐步转型。
温彬表示,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正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更好地实现价格调控,持续推进货币调控手段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
(责编:杨虞波罗、申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