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莉米拉:“以后我们也可能会去中国做考古”

发布时间:2024-12-15 12:02:56 来源: sp20241215

  记者:倪伟

  发于2023.11.6总第111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莉米拉胸前佩戴着银质的项链,手环和戒指也都是精致的银饰品,这些饰物透露了她的身份——一位游牧民族的后裔。她所在的博物馆就坐落在一片草原之上,距离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50公里。这片草原埋藏着古代游牧民族塞人王族的墓葬,和一些尚未被揭开的谜团。

  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虽然寂寞地矗立在荒原小镇上,却是一座赫赫有名的“小镇大馆”。博物馆展厅中间站立着一位“盔甲勇士”,全身盔甲由几千片熠熠生辉的金片缀成,高耸的头冠和靴子上也布满金片,腰间的长剑和匕首古朴而威严。出土于1970年的“伊塞克金人”,是哈萨克斯坦享誉世界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研究认为,“金人”埋葬于2500年前,是一位20岁左右的年轻的塞人王族。“金人”就出土于博物馆身后的草原,因“金人”而建立的这座博物馆,也成为哈萨克斯坦12座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古莉米拉是一位资深考古学者。在她的领导下,“金人”出土40多年后,这片草原又出现了新的考古成果。这一次,草原遗址上出现了中国考古人的身影。

  从2017年开始,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在距离博物馆几公里之外的哈拉特遗址启动考古发掘。7年的发掘获得了大量考古成果,揭示出一座或许为古代游牧民族中心聚落的遗址。这将为哈萨克斯坦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9月下旬,古莉米拉在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谈及哈萨克斯坦的丝绸之路考古,以及与中国考古人的合作。在哈拉特遗址这个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唯一的联合考古发掘项目中,两国考古学者在探方里互相切磋,结出的成果,不仅仅是泥土里出土的陶罐和铁器。

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莉米拉。摄影/本刊记者 陈志杰

 

“让我们知道哈萨克斯坦

  在丝绸之路沿线发挥了什么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你刚刚在故宫博物院参加了“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有什么样的感受?

  古莉米拉:伊塞克博物馆这次带到“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的文物,都是2017年开始与陕西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的拉哈特遗址出土物,一共23件套展品。这是伊塞克博物馆第一次与中国联合做这种大型展览。另外,哈萨克斯坦还带去了著名的“伊塞克金人”墓葬中的一些出土物,“伊塞克金人”是世界闻名的哈萨克斯坦国民级文物,能够充分代表哈萨克斯坦的文化特色。这可能是金人墓葬文物第一次出境展览。这次在北京,我们也跟中国的博物馆商量了后续合作的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伊塞克博物馆跟陕西考古研究院合作在拉哈特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这是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唯一的考古合作项目。这次合作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实现的?

  古莉米拉:我们双方从2016年开始先是口头上沟通,2016年末签订了5 年的合作意向书。之所以要在拉哈特遗址考古,是因为原来我们认为这里可能就是“金人”族群生活的地方,但发掘了7年之后,现在来看,可能不仅是“金人”生活的地方,很多代人相继都在这个遗址上生活过,我们一共找到了9层文化层。我们现在正在一起商量,可能先暂停一下考古发掘,对新发掘出来的出土物进行系统研究,然后再继续做考古。我们现在的研究范围不局限于拉哈特遗址,也向周围扩散。

  中国新闻周刊:拉哈特遗址的这些考古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乃至整个哈萨克斯坦的历史有怎样的帮助?

  古莉米拉:我们选择拉哈特遗址作为一个切口,但它带来的影响力可能会很大。首先,对哈萨克斯坦历史的认识可能会有一些改变;其次,有助于研究哈萨克斯坦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作用,包括天山游牧民族生活区域的研究;另外,对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他们的文化生活可能也会有一些更新和改变。

  最开始,我们把拉哈特遗址定位为一个古代小镇,后来我们又认为它达到了一个大型部落的规模,现在我们认为它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我们希望继续扩大调查的范围,进一步做好考古,也许会把当时当地的历史弄懂。要把所有问题研究完,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拉哈特遗址在哈萨克斯坦是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古项目?

  古莉米拉:一定是很重要的一个考古项目。因为这是哈萨克斯坦跟中国第一次考古合作,现在我们已经做了7年,还会继续合作下去,对两国来说都是挺重要的一次合作。从中国来的考古专家会借鉴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同样,哈萨克斯坦的考古工作者也会学习中国的考古方法。最近我们有8位工作人员去陕西考察,亲自看中国遗址的考古是怎么做的。

  陕西和哈萨克斯坦都在丝绸之路上,不仅是古代,今天的文化交流也很多。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我们的考古研究最主要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哈萨克斯坦在丝绸之路沿线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考古人员互相学习对方的考古方法,能不能举个例子?

  古莉米拉:中国考古学者非常重视文化层,而我们这边以前不太重视。中国同行跟我们说,每一个地层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重要的,要非常仔细地研究。他们会找某个文化层里差不多的器物,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方法。

  哈萨克斯坦的考古工作者,肯定研究出了适合本地遗址的工作方法。两国考古学家一起做考古的时候,都会看看彼此的工作方式,彼此学习。我们也在采用中国的方法去做考古发掘。以后我们也可能会去中国做考古。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有没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

  古莉米拉:比如说,我们在拉哈特遗址有一个发现,这个地方的信仰可能与我们所知的那个时代的其他信仰不一样。我们找到了与信仰有关的一些遗存,发现他们在祭祀仪式等方面有特殊性。我们希望今年年尾会出一份考古报告,呈现 7 年来的考古成果。

“我们现在也会说‘谢谢’‘你好’”

  中国新闻周刊:1970年伊塞克遗址发掘出了“金人”,哈萨克斯坦的考古事业是否有很长历史了?

  古莉米拉:苏联时期我们没有自己的考古,都是在莫斯科的领导下。我们必须得去问莫斯科,批准了才能去做。考古做完以后,成果也只会直接带到莫斯科去。

  “金人”的发现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1968年这里发过一次洪水,洪水冲毁了大量建筑。之后在重建过程中,政府计划在三个土堆上盖一个新大楼,就在挖土堆的时候,发现了“金人”的墓葬。很幸运的是,“金人”墓葬里的随葬品,包括盔甲都留在了哈萨克斯坦,但是“金人”的头骨却不知道去哪了,发掘的时候头骨是存在的。“金人”的骸骨出土以后,莫斯科的专家们来研究过他的DNA,但是很遗憾,因为骨头保存得不是很好,没有得出太多结论。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哈萨克斯坦的考古事业的发展是否有一些阻碍?

  古莉米拉: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其次是希望把发掘的各种文物都好好保存起来,因为很多出土文物都还没有保存进国家级别的收藏机构。另外,希望我们的考古工作可以更规范一点。

  还有一个问题是人手不够,我们的考古专家都有自己专门研究的时代,但我问过合作的中国考古学者,他研究哪一个时代,他说他不是研究某一个时代,而是对很多时代都有研究。我们的学者研究得很专,比如石器时代可能有十几个很好的考古学家,他们在石器时代里还会分各种阶段,这样一来,分工太细,反而有些时代和领域就会人手不够。

  我去中国参观过文物修复中心,我问中国同行,这些修复师是什么专业的。中国同行告诉我,这些修复师并不一定是在学校学的文物修复,很多是他们自己培养的。如果他们机构需要,就会自己招生、培养,补充人手。这个方法非常好。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哈萨克斯坦跟中国在考古领域还有哪些可以合作的领域?

  古莉米拉:在考古发掘领域我们肯定会继续合作,现在已经有了非常良好的基础,互相之间也建立了信任关系。接下来,我们会在联合展览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包括博物馆的建设等等。

  与中国合作过程中很多事情都很有趣。我们彼此语言不通,但也开始学习彼此的语言了。有时候他们从工地上刚发掘出一个石头,会用俄语跟我们说,石头、石头!我都很惊讶。我们现在也会(用中文)说“谢谢”“你好”。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41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