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文娱评《繁花》:国产电视剧需要更多王家卫

发布时间:2024-11-22 04:25:11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郎朗)评分一路上涨至8.2,话题霸榜热搜,种种迹象都说明,电视剧《繁花》“爆了”。

  戏内,人们关注场景氛围还原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光影雕刻出角色最美的样子,地道的沪语讲出上海的腔调,每个人物都足够独特却又是那个激荡时代的缩影。

  戏外,人们疯狂追逐各种《繁花》“同款”:张学友《偷心》的播放量和搜索量占据各大音乐榜单第一名,宝总的同款西装在台州火了,汪小姐同款排骨年糕销量创历史峰值,“至真园”原型酒店前排满打卡的人,年夜饭一桌难求。

  虽然电视剧已收官,但它带来的“长尾效应”还在继续。迷离绮幻的《繁花》,为什么能让观众沉醉其中?

图为《繁花》剧照。来源:《繁花》官方微博   图为《繁花》剧照。来源:《繁花》官方微博

  先说环境和氛围。

  霓虹养眼,万花如海,辉煌且对称的大门一打开,观众跟着镜头入梦。镜子、玻璃、闪光灯、甚至街上的小水洼都是氛围的画布,被觥筹交错的碰盏、车水马龙的流动、一声声“侬好呀”泼上色彩,虚虚实实看不真切,却极具时代感。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滩,具象化到了黄河路,聚焦到这条街上浮浮沉沉的人、事、物。而那些飘散在弄堂、亭子间、小卖部的市井烟火也拉进了时间与观众的距离,添了一抹温情底色。

  剧集刚播出的时候,中新文娱曾实地探访黄河路,采访了这条街上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他们说,《繁花》具有九成以上的还原度,自己也仿佛回到当年。

  再来说语言。

  语言,是一个人乃至一座城抹不掉的文化烙印,影响着人与城市的气质。沪语,就是上海的腔调。

  它塑造了人物性格。马伊琍饰演的玲子,说起沪语来腔调十足,“灵啊灵啊”一开口便是一个鲜活的夜东京老板娘,又嗲又精明。

  没有什么能比沪语更能体现上海的腔调了。“不响”是剧中和原著中频繁出现的词语。文艺评论家许子东认为这句“不响”,是属于上海人的“一句顶一万句”。导演王家卫的解读里,“不响”,不代表沉默,是一种留白,凡事不想讲、不能讲的,讲了为难自己、为难别人的,不响。

  这种语言中的疏离和意犹未尽,也是上海的味道。

  最后再来看人物。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气氛即人物”。有了环境氛围,光影魔术,还有语言的腔调,角色便有了立住的落脚点。

  从在裁缝铺里体会“人靠衣装”的阿宝,到跟着爷叔迅速学会在上海滩做生意要有怎样的“派头、噱头、苗头”的宝总,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交织着;经历人情冷暖,身处风雨的汪小姐(唐嫣 饰)说:“我是我自己的码头”,鲜活热烈,又灵又飒;在王家卫的镜头中,辛芷蕾饰演的李李明艳大方,既重情义,又能在生意场上据理力争……无论哪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点。

  表面是饮食男女,内里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繁花》讲的是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代人的繁花似锦,是在那个改革开放“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浪潮下,奋勇搏击的那段峥嵘岁月。

  而上述所有优点,离不开一群愿意沉下心打磨演技的演员,离不开尊重观众、能把准城市脉络、将对电影制作的坚持带到了电视剧创作中的王家卫。

  马伊琍说,王家卫看过几位主演几乎所有的剧,对每一位演员都了如指掌:建议胡歌多一点当年《仙剑奇侠传》中“李逍遥”的气质,建议辛芷蕾用演《绣春刀》的眼神演《繁花》。

  拍摄现场,为让所有创作人员入戏,他一直在放各种音乐,用音乐帮大家进入理想的情境中。

  唐嫣3年间只演了“汪小姐”,和董勇的一场对手戏,能拍86遍;为了拍一个胡歌面部特写镜头,王家卫拍了四十多条直到凌晨;戴军饰演的“金老板”失足坠楼的那场戏只有几秒,还是远景,但花了一周的时间拍摄,戴军51岁生日当天都在吊威亚,因为常常拍到天亮,一度觉得“拍出了时差”。

  2020年9月开机至今,胡歌在剧组过了4个生日,《繁花》一直在拍摄、杀青、补拍、再杀青……辛芷蕾光杀青就杀了4次,王家卫也一直扎根在剪辑台上。

  他尊重观众的反馈,关注剧集热度,《繁花》平台热度破30000时,他说:“观众满意就好”。甚至观众看到的每一张海报,每一个官方物料,都是导演亲自经手确认的。

  有网友说,作为观众,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繁花》这样精湛的国产剧作,也期待内娱能出现更多“王家卫”。(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