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7:55:15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网 乌兰察布9月30日电 题:内蒙古乡野村庄中的国宝守护计划
作者 奥蓝
秋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杨家地村一片繁忙,接连几天大雨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晾晒谷物。村民耿瑞今年72岁,比大家都多一件活计:巡长城。
杨家地村边有一段3公里长的金界壕,这里也是化德县唯一一处国保工程(杨家地段金界壕抢险加固工程)。
金界壕又称金长城,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年间,是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于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界壕在化德有63.5公里,沿途经8个行政村,每村都有一个像耿瑞这样的义务巡护员,他们的平均年纪约60岁。
2018年返乡种地后,耿瑞就接过巡长城的工作,一干就6年。他每天骑着小三轮沿金界壕巡逻,一般要半个小时。“我去种地正好也要路过这里。要是不忙,一天能来两三回。如果有异常,我就打电话汇报。”
“金界壕义务巡护员计划是2013年启动的,目的就是形成专业保护和义务巡护合力,确保境内金界壕文物安全。再加上我们文物保护中心参与长城保护的七八人,这就是全县金界壕保护的民间主力。”化德县文旅局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涛就像一个大管家,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虽说属地管理,我们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监管,但是基层哪分得那么细,只要与保护有关的,我们都得参与。”
(资料图)图为被农田和道路包围着的金界壕。化德县文旅局文物保护中心 供图王涛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国家对长城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基层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作越干越细。“我们这些年,光沿线树立的保护标识桩就有1200多处。”
“平日里还要时不时巡查。只有亲自到实地看,才能发现问题。”王涛告诉记者,对金界壕每月至少巡护两三次。离工厂、矿区、路口、村庄等人车流量大且没有围封的地段,都是重点关注对象,每周都得走上两三回。“去年我们还配了巡查无人机,真是方便多了。”
“当前,对长城的破坏隐患主要来自于项目施工。施工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所以更要谨慎。”王涛告诉记者时,每每有施工项目需要审批时,文物保护中心都要出具施工意见。但凡影响到金界壕,就需要请施工方修改图纸。“所有措施都有法可依——《长城保护条例》。之前有个项目需要在金界壕两侧架电线杆,测量发现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小于保护距离,最后项目取消了。”
(资料图)图为沿金界壕树立的标识。化德县文旅局文物保护中心 供图仅靠数十人当然是无法日日夜夜守护60余公里的金界壕长城的,更多的还是要靠周边村民的自觉维护。
“宣传非常重要。”王涛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平时出门都带着宣传册,每年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也会组织下乡宣传活动,乌兰牧骑演出时还要蹭热度拉横幅、发放宣传单,把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到全县每个乡村。“现在大家的保护意识都很强。之前曾有农户把自家围墙建在金界壕城墙的情况,如今根本不可能发生。”
但遗憾的是,作为土城墙遗址,雨雪风霜等自然不可抗力也对城墙本体造成影响。王涛告诉记者,城墙的1/3已经逐渐消失。
“800年前,它就在这里了,村里人都对长城有种特殊的感情。”耿瑞告诉记者,小时候,金界壕默默陪他长大,现在,他想认认真真地多陪陪它。(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