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因“吃饭太认真”走红 知识“吃播”带来健康流量

发布时间:2024-12-01 06:59:30 来源: sp20241201

  ■ 视点

  张教授的走红,也说明了“知识含金量也能带来大流量”。

  国人最早撸的串,出现在宁夏中卫的长乐汉墓;油条为啥是成对炸?因为南宋临安摊主替岳飞鸣不平,把秦桧夫妇捏成了“油炸桧”……最近,深耕“冷门专业”的张良仁教授火了!原因是吃饭太认真。

  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报道,张良仁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于2014年加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史前考古。

  不过,点开张教授的某短视频账号,扑面而来的不是一股书卷气,而是浓浓的饭菜香。上述知识点,正来自系列视频“考古学家的美食之旅”。

  单看短视频标题,让人食指大动、馋虫为之一振——柴火馄饨、鸭油烧饼、糖粥藕、酸菜鱼。张教授的美食足迹,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大唐不夜城、吐鲁番、香港。可看看视频,就会发现“吃播”之意不在吃,美味佳肴终究是错付了。一顿饭竟被拆解成无数个知识点,饭还没吃上一口,历史考古的“精神食粮”却很对人胃口。

  镜头前,54岁的张教授“戏精”上身,变身网红,性格相当“社牛”。镜头后,张教授低调谦逊、治学严谨,因为口才和普通话不好,从事36年考古的他,一度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之所以选择破圈而出,因为他希望借短视频的火,让“冷门”的考古知识热起来,被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吸引更多有志于考古的伙伴投身其中。

  如果说,知识的获取有门槛,那今时今日,有一批“知识主播”正成为拆门槛的人。借助这些教授、院士抽丝剥茧,妙趣横生的精彩演绎,深奥复杂的知识也变得通俗易懂;冷门的内容也能激发“追更”的兴趣。

  与单调的文字、繁复的表格相比,用视频影像传播知识,用最有趣的方式,播撒知识的种子,也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和喜爱。今时今日,钻研冷门学问的大家,不仅有坐稳“冷板凳”的定力,也有“炒热”知识大餐的厨艺。

  这样充满知识含量的“吃播”,令人耳目一新。此前,胡吃海塞的“吃播”,“大胃王”不仅浪费食物,更是一种自伤行为,甚至发生了送医身亡的悲剧。因此,多平台相继叫停大胃王吃播,并采取删除、关闭账号等措施。张教授的走红,也说明了“知识含金量也能带来大流量”。

  而让热爱的学问不再被“束之高阁”,还有很多像张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用实际行动打破求知围墙,拿网络平台当“教室”,以手机屏幕为“黑板”,让真正的知识回归生活,接上普罗大众生活的天线。

  比如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化身“玩骨头的卢老师”,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同济大学退休教师变身“不刷题的吴姥姥”,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这样的硬核知识,无疑才是更健康的流量。

  乐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投身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专业,却会让更多人爱上“冷门专业”知识的事。

  □林静(媒体人)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