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1:46:31 来源: sp20241201
日前,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期间,中德两国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其中,双方同意启动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将于6月举行机制首次高级别对话,还将建立中德工业减碳工作组。中德开展绿色转型合作的前景令人期待。
中德绿色转型合作顺应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大势。根据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年度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球正向清洁能源加速转型,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比上年增长50%,达5.1亿千瓦。
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报告评价,“中国对全球实现‘可再生能源增加两倍’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指出,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
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
超过50%,这是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占比;1/3,这是去年清洁能源发电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7毫秒,这是金沙江所发水电“闪送”至长三角需要的时间。
“当前,中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前列,产业链上中下游均具有显著优势,能源转型成效明显,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李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在清洁能源技术推动下,中国的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从坚定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能源科技持续迭代创新,再到多项能源技术领跑全球……在全球能源转型版图上,中国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过去技术、市场‘两头在外’到如今的‘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中国清洁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模拟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包存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低碳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成为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
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项目、哈萨克斯坦中亚最大风电项目江布尔州100兆瓦风电项目等、马耳他黑山莫祖拉风电项目等、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光伏电站项目、肯尼亚索西安地热电站项目……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技术走出国门,惠及世界。
“中国清洁能源技术输出的地区,多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相对丰富且当地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相对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李强说,如在东南亚,中国清洁能源技术输出主要是水电技术;在南亚和中亚则是风电技术;非洲可再生能源种类丰富,因此中国在该地区的清洁能源技术类型就涵盖了水电、风电、光伏、地热等方面的技术。
大幅降低成本,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全球可及性
总部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的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日前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统计2024》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量同比增长13.9%,风电和光伏装机是其中的绝对主角,新增规模占到总增量的98%。截至2023年底,光伏、水电、风电累计装机量排名前三,在可再生能源总装机中占比分别为37%、33%和26%。该机构分析指出,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之所以获得如此动力,一方面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各国政府重视。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气候极端事件频发,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必须采取的行动。”李强说。
采访中,包存宽援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的一段话称,本轮能源革命、工业革命是制造属性的,而非资源属性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是重资源属性的,烧掉就不可再生。只有制造属性才能让全球像消费衣服、手机那样普遍实现“能源自由”。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它穿透到最深层,用制造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靠资源。
包存宽进一步解释,就全球分布而言,清洁能源要比化石能源均衡得多。多晶硅和锂矿等新能源虽然也属于矿产资源,但是在全球分布更广泛。更重要的是,这些新能源主要用于制造生产设备,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生产价值,而且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清洁能源的可再生性不仅大大降低人类生产的成本,还有助于弥合全球不同区域的发展鸿沟。
提高清洁能源的全球可及性,中国贡献不容忽视。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统计2024》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近年来,中国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转变。”包存宽表示,中国利用自身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不断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光伏、风电等行业多个核心技术由中国企业率先推出或首先投入大规模使用。
李强说,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二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紧迫需求;三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四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具体包括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能源重大领域协同科技创新等;五是大国责任担当的激励作用。
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中企在沙特建设的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后35年内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5亿吨,相当于植树5.45亿棵;由中企和欧洲合作伙伴承建的丹麦巴莫森太阳能光伏园区投运后能为3.8万户丹麦家庭供应绿电,每年将减少10.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中国企业海外清洁能源投资涵盖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主要领域,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
“在实现自身清洁低碳发展的同时,中国也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包存宽表示,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出一批国际一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满足全球清洁能源设备需求。随着风电大容量机组、光伏发电高效晶体硅电池、钙钛矿电池、异质结技术等不断发展,中国正在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为发展中国家快速部署可再生能源创造更多难得的机遇,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自主。此外,10多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携手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2023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达成的“阿联酋共识”,确定了将本世纪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1.5℃以内的总体目标,并争取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至2023年的3倍(即超过11太瓦)。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转型展望——1.5℃路径》,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未来7年内全球要增加7.2太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即平均每年要新增超过1000吉瓦,而目前的数据显示进展速度还远远不够。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指出,虽然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提速,但地域和技术部署分布不均的问题有所凸显,未来应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进程,促进全球各地区携手发展。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各国的共同愿望。”包存宽表示,中国依靠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给各国带来的是绿色发展机遇。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