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6 06:02:09 来源: sp20241226
编者按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近年来,广东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金融强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革故鼎新 金融强省再出发”系列报道,呈现广东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奋发作为。敬请垂注。
●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 陈颖 唐柳雯 黎华联 张艳 周美霖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又“上新”——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以下简称“EF账户”)业务正式开启。EF账户正式落地对探索跨境资金自由便捷流动有示范意义,也是近年来广东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的表现之一。
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金融支持大湾区和横琴、前海建设等重量级政策文件。广东抓住机遇,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以粤港澳双向金融开放为核心构建省际、国际多圈层金融合作开放新格局。
股票“深港通”不断扩容,推出“互换通”“基金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实施跨境车险“等效先认”、跨境资金“电子围网”等全国首创金融开放试点,人民币自2020年起持续成为大湾区第一大结算货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广东以一系列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架起一座座联通内外的“金融之桥”,不断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让金融之水活力涌动。
搭建“制度之桥”▶▷
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蹄疾步稳
“开户仅需提供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今后从横琴汇款至澳门不需要再提供雇佣合同、完税证明等纸质证明材料,真的好方便。”就职于横琴一家澳资网络科技公司的澳门居民周先生是EF账户落地的受惠者。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企业、个人积极开立EF账户。这是落实“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支持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发展,便利澳门居民在合作区内生活就业,促进琴澳一体化发展。
跨境资金流动便利的小变化,背后是金融制度创新的大格局。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在金融领域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三项重点任务。
2020年5月,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30条原则和措施。广东落实中央部署,推出80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
2023年2月,人民银行等部门及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各提出30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涵盖民生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广东配套出台200条细化措施,让金融开放政策落到实处。
长风起,潮头立。广东乘势而上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在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搭建起一座座制度之桥,成为金融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积累了一批全国领先的金融创新和开放案例经验——在全国率先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账户、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跨境理财通”、跨境车险“等效先认”、跨境资金“电子围网”、数字人民币应用等创新试点。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四大平台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优势,在金融开放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良好示范。“一个个创新突破,其成效并不仅限于当地,部分改革创新成果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为其他城市和地区的金融创新提供示范,实现从点到面的带动效应。通过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
畅通“互联之桥”▶▷
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成效显著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个法域,要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畅通金融要素流动十分关键。
金融通,财富通。3月新增2.4万人,4月再新增1.3万人——2月26日“跨境理财通2.0”开通以来,越来越多投资者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中获得新投资机会。
“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始于2021年,2024年2月26日进一步扩容。截至2024年4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11.09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金额507.24亿元。
“南来北往”联通更紧密,金融互联互通助力大湾区居民与财富“双向奔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已有4.43万辆港澳机动车享受“等效先认”政策便利;持续拓展跨境医疗保险业务,辖内已有19家公司42款湾区专属重疾险及跨境医疗险上市,累计为15.52万人次提供健康及跨境医疗保障1853.27亿元。
金融通,商机聚。不久前,港顺(深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香港青年尤金港获批了来自交通银行澳门分行的200万元人民币信用贷款。去年8月,《“前海港企贷”业务操作指引》印发,“支持前海合作区内符合条件的港资小微企业在500万元人民币的限额内从境外银行获得人民币贷款”正式落地,尤金港便是饮了政策的“头啖汤”。
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不落地购汇、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存款账户、新型离岸贸易跨境资金结算……一项项改革政策落地落实,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也为金融机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打开新的发展空间。2023年,广东省跨境人民币业务额达7.39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占本外币结算量的53.1%,创历史新高。
跨境资金融通渠道做“加法”,简政放权做“减法”,资金使用效率做“乘法”,登记管理做“除法”……日前,在2024年一季度广东省金融运行形势新闻发布会上,广东提出用“加减乘除”法优化跨境投融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展业兴业。
金融通,天地广。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机构密集布局,落子大湾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1年4月19日,广期所落户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再添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平台。紧随其后,广州新增1家期货法人机构、34家期货公司地区总部。广东出台期现货市场联动发展意见,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
“广东经济基础雄厚,金融产业优惠政策多,能为国内国际各类金融机构展业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于海平说。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澳门国际银行成为第一家入驻的澳资银行,支持横琴“四新”产业发展;2023年6月,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宣布,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全球第三个金融科技研发中心,将充分依托大湾区丰富的人才资源,持续推动区域创新,推动金融要素加速流通;8月,位于前海的大新银行深圳分行开业,这家拥有76年经营历史的港资银行,在内地已有法人子行的基础上,成为了全国首家获批筹建的“双牌照”境外银行……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港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的省份,并设立了首家港资消费金融公司、首家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首家港资控股基金管理公司、首家全牌照港资控股证券公司等。
未来已来,更多国际化金融机构将在广东大舞台探索更广阔天地,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在上新台阶。
兴旺“产业之桥”▶▷
绿色金融、融资租赁等欣欣向荣
花园式环境、架空连廊、园林景观……跨过横琴大桥,距横琴口岸2000米,是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所在地,这里汇聚了一大批创新企业,是粤澳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人聚财旺、百业兴隆,催生了规模庞大的跨境金融服务市场。
诞生于澳门的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跨境说”)多年来与横琴共同成长。“2015年从澳门来到横琴开始创业,还不熟悉如何和金融机构打交道,但彼时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幸亏有银行提供的资金帮助,让企业渡过了初期的难关。”跨境说执行总裁周运贤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跨境金融政策措施不断落实,金融机构以一项项创新举措“首发”,推动国家、省市金融政策落地,让金融创新惠及民众。仅在2023年,广东就相继落地首笔企业间租赁资产、融资租赁资产、绿色信贷资产和商业保理资产的跨境转让业务,有效拓宽湾区企业境外融资渠道。
2022年8月获批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以来,南沙打造国际化的气候金融中心,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平台,截至今年5月16日已征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项目达157个,落地总规模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有限公司,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重要产业领域。
金融创新活力迸发,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近日,全国首个“气候融担”贷款产品在广州南沙正式发布,获四大行超10亿元授信额度支持。这笔贷款的收益企业碳境科技将通过资金支持,在南沙横沥产业园新租近6500平方米的厂房,实现进一步增资扩产。
2月1日,广东省首张大型医疗器械融资租赁合格假定监管改革许可证在南沙颁发。这背后是近年来南沙加快推动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融资租赁企业从2015年初的不到30家发展到如今的2240家(含金融租赁),约占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的20%。如今,南沙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已完成265架飞机和95艘船舶租赁业务,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租赁产业集聚区。
潮涌珠江岸,风劲好扬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广东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率先探索金融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策划:徐林 郎国华
统筹:王溪勇 袁佩如
执行:陈颖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