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专家聚焦运动员心理科技服务——心理建设渐成竞技体育关键因素

发布时间:2024-11-28 01:32:19 来源: sp20241128

  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专业运动员尤其是精英运动员在日常训练和参赛过程中经常会面对情绪、人际关系、注意力不集中等运动心理问题。

  对此,近日在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举行的第七届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应用研讨会,给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和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次大会中既有长期从事一线心理研究的实践者,又有长期从事运动训练的知名教练员和运动员。如何加强运动心理训练,更真切关注和有效提升运动员心理建设,让心理科技服务手段更好助力竞技发展,成为本次研讨会多方专家关注的焦点。

  “竞技体育不仅对参与者的体能和技能有极高的要求,同时也非常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运动员如何应用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能,增强自身心理素质,将成为高水平赛事成败的关键。”北京市体科所副所长高志青认为。

  原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院长、现北京体育科学学会理事李京诚表示,精英运动员训练负荷大,尤其是一旦出现受伤或重大赛事落选等情况,心理压力就会不断增大。“比如受伤,因为不确定自己能否达到以前的成绩水平、地位和集体贡献,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陷入焦虑或抑郁。”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北京市体科所副研究员赵国明,有过伦敦、里约、东京三个奥运周期对国家队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的实践,现在也是国家体育总局巴黎奥运会备战心理专家组成员。他对记者表示,运动员的良好心理同样需要平时的大量训练,运动员心理干预的意义不仅解决其在赛前、赛中这一特定时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并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合理认知周围环境并形成良好的适应,理性面对各种挫折并能够积极应对,解决困惑,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等。”

  参加过四届奥运会并取得一金一银成绩的射击名将陈颖,在此次研讨会上以运动员视角对心理科技服务发表了看法。她认为,对运动员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日常建立自信,能够集中注意力,同时管理好自身的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据悉,为满足巴黎奥运会备战期间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及随队人员的心理服务保障需要,由国家奥体中心与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共建的心理辅导站已于今年3月正式上线。

  记者了解到,除了面向运动员共性心理问题的讲座,该心理辅导站专家还深入到国家队训练一线,收集了解运动员心理保障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保障服务。目前,心理辅导站已依托北京体育大学和备战巴黎奥运会心理保障工作组等专家资源,分别对国家男子水球队、国家女子曲棍球队等队伍,提供线上/线下心理讲座、运动员心理需求测评及团体辅导活动等服务。

  与会专家认为,改善和加强运动员心理科学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聚焦运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关键问题,积极探讨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下,适用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运动心理咨询、运动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逐步提升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理相关理论和成果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科技服务水平。”高志青表示。(记者:刘兵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