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7:40:30 来源: sp20241201
汤华臻
揪出一个假“靳东”,冒出一群假“靳东”。据报道,尽管假冒演员靳东的骗局相当老套,但此类账号从未绝迹,有些还相当活跃,把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忽悠得团团转。
假“靳东”的手法并不高明,无非是利用名人效应、平台算法和推送机制,钻了老年人情感空虚的空子。对此,靳东本尊已多次对外强调自己并无平台账号,也举起法律武器起诉过多家公司侵权。
各色各式温柔款款的“靳东”是真是假,“阿姨们”认不出来,平台难道也“头晕眼花”?既然提供了直播间,名人有没有注册,照片是合成还是真实,理应一查便知。然而这些年,假名人账号“一直在清理”又“一直在冒头”,一些平台这边声称反对,那边又从不限流,反而助推某类账号精准推送,很难不让人疑惑,这是为了吃流量红利而“装睡”。
假“靳东”不仅仅是陪聊解闷的娱乐,相当一部分背后是赤裸裸的诈骗。警方披露,假名人背后大多是团伙作案,他们有成套流程和明确分工,“虚构身份-邀请粉丝-直播互动-私密聊天”每一步都有专人负责,最后祭出“杀猪盘”。对此,《民法典》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明确规定,网络平台应遵守行业监管规定,履行电信网络诈骗风险防控责任。平台如未尽到信息审核义务,致使用户权利受到侵犯,也必须承担责任。就拿高仿号来说,与其“打地鼠”般跟在后头跑,何不从源头理顺管理逻辑、筑牢堤坝?这是一个平台遵规守法的原则问题,也是折射其社会责任感以及长远眼光的关键。
数据显示,某主流视频平台的核心受众中,小镇中老年和都市银发人群各为2.13亿和1.86亿。这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挖掘其间的商机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人们期待的始终是优质的内容供给。放任低俗恶俗或带毒有坑的流量,不仅吃相难看,也注定走不长远。(北京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