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2:13:59 来源: sp20241228
借助于数字技术的深层应用,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引擎。
近日,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召开,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蓄力赋能。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他还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借助于数字技术的深层应用,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引擎。
新质生产力为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即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能够充分使用现代技术和高端先进设备的新劳动者;二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劳动对象;三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等新劳动工具;四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高素质劳动力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加速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还有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今天,新质生产力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促进智能化生产线、自动化机器人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制造产业的深刻变革。
今年,我国加大技改投入,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加快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今年前10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10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连续3个月回升。此外,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过50%。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转型升级的制造业正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支撑。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而我国在紧跟全球科技创新趋势、重大原创性成果、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率、底层基础技术和工艺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依赖高素质的人才,而我国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尚未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亟待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以新质生产力点燃创新引擎
当前,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以新质生产力点燃创新引擎,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核心动力。一方面,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健全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在开放发展中把握战略主动。另一方面,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面向前沿数字技术,行业龙头企业应坚持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发挥数字技术的高链接性和强渗透性,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创新,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制造强国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发挥创新型人才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与建设制造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应完善支持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制度,制定落实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聚焦国家技术战略需求,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而企业应探索更加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以更好的条件吸引具备科技背景、熟悉市场运作、掌握企业管理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加入企业创新团队。同时,应培养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的创新人才,优化长效激励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提供人才保障和环境支持。着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拔尖人才,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三是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力争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主导产业的有效配合衔接,推动产业连续升级向产业迭代升级的根本性转变。而企业则需要加快布局开拓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夯实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提升产业能级,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政府和企业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又要前瞻布局新产业,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持久动能。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