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优秀文化资源 擦亮育人育才底色

发布时间:2024-12-15 12:40:25 来源: sp20241215

原标题:用好优秀文化资源 擦亮育人育才底色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近日召开,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以“力量根基”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明确了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为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优秀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积淀中的精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大力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内容的耦合点,帮助学生将优秀文化资源具象化为具体可感的人、事、物等,进而上升到精神层面信仰、信念、信心的构筑,能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凝聚价值共识、汇聚精神力量,凝结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思政课用好优秀文化资源,表面来看是“外延式扩容”,实际上是聚焦课程属性的“内涵式回归”,通过具体化抽象理论、系统化课程内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文化品位和思想魅力,拉近学生与理论之间的距离。思政课用好优秀文化资源,依托独特的人文魅力,擦亮育人育才底色,帮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资源的涵育、滋养,自觉远离、抵制错误思潮和低俗文化的侵蚀,筑牢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火墙”,熔铸爱校之情、爱国之志、爱党之心,实现由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进阶,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优秀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建设,课堂是主渠道。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要通过科学研制新的思政课建设方案,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课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把优秀文化资源全面融入思政课中,有效回应学生的文化关切、理论关切,打造更多思政“金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以优秀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建设,要引导学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学校思政课用好优秀文化资源,要带领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通过实地调研、情景渗透、审美嵌入、志愿解说、行走课堂等现场教学让优秀文化资源灵动起来,使学生每到一地、每走一处、每看一场,都带来精神洗礼,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不懈追求,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深刻理解“中国命运如何得到根本扭转”“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中国怎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优秀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要以“数字思政”激活“传统思政”,让优秀文化资源“说话”,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悦纳优秀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用好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思政课建设活力,不能奉行“拿来主义”,简单地移植和机械地搬运,应规避形式化和表面化。这需要根据思政课的讲授内容和主题,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新解读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唤醒深藏在每个青少年血脉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让学生明确“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这需要避免“照本宣科式”教学,思政课教师应下足备课功夫,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讲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故事,增强学生“站起来”的历史自信、“富起来”的现实自信和“强起来”的目标自信,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作者:王秀良,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基地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