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4 22:20:43 来源: sp20241214
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今日(5月27日)落幕。这场为期5天的文博盛宴吸引了超12万件文化产品和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展示、交易。国风国潮元素遍地开花、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新赛道、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交易功能与渠道再拓展......深圳文博会向人们展现着“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活力与魅力。
创意传承 自信表达
国风国潮元素遍地开花
这几年,国风国潮热度不减。文博会上,国风国潮元素亦是遍地开花。观众在不同展馆里既能看到许多国家级非遗项目、非遗文化衍生品,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及东方美学借助现代理念转化来的国潮新风向。
5月23日,观众在文博会湖南展区了解展出的浯溪碑林数字修复项目。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在本届文博会的热门打卡点浙江馆,小百花越剧院青年演员陈丽君和李云霄身穿红白戏服亮相,表演越剧《梁祝》选段,现场观众人头攒动,掌声不断。
走进湖北馆,观众就能听见悦耳的《长江之歌》,这是由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和长江钢琴这两件来自湖北的乐器共同演奏的跨越千年的“钟琴和鸣”之声。
漫步“非遗·老字号·工艺美术展”展馆,书法、绘画、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交融,传统工艺品经过创新包装,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非遗展区内,观众们驻足欣赏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手工艺术品,感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油画、水墨、雕塑、书法篆刻……春联福袋、“国潮”盲盒、古风主题集市……“艺术·设计·国潮展”展馆内富含中国元素的潮牌服饰、国潮数码、创意文具等展品琳琅满目,体现了传统与时尚的巧妙融合。
在本届文博会特设的“文创中国”专题展区,来自故宫文创、北京工美造办、景德钰青、字在、学古等颇具代表性文创机构的300余件文创产品展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新成果。登上2024央视春晚、在海内外“叫好”又“叫座”、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再次成为文博会上的“顶流”。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新赛道
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前景广阔
科技感为本届文博会增色不少。人工智能大模型、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等带有前沿科技元素的产品刷新了观众的认知。
文博会展示的AI画框(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当你对着大屏幕提问“请推荐西安三日游的路线”,屏幕里的数字虚拟人“李白”侃侃而谈、文采飞扬,创作了一首五言律诗来回答问题。
这是科技创新赋能未来文化生活的小小缩影。腾讯混元大模型用于新闻采写制作、云天励飞“云天天书”大模型规划文化消费路线……在本届文博会上,广东综合展区设置了专门的“大模型产业应用厅”,展出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和产品,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催生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撬动文化产业新变革。
新能源汽车开进文化产业的展会,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一边坐车一边用大屏看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汽车智能化持续升级,汽车与人的交互不断增加。操作系统、车载光学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文化产品承载展示平台,并助力打造文旅新场景。
当前,低空经济方兴未艾,亿航智能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也出现在本届文博会现场。这款八轴十六桨的“飞机”,能够实现预设航线的载人无人驾驶飞行,做到智能导航、精准起降。这样的科技感吸引了不少景区经营者现场咨询交流,希望这样的航空器能够尽快投入景区运营,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也给景区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开放交流 共谋发展
文博会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展
行走文博会,观众感受到更足的国际范儿。参展国家和地区由50个增加至60个;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08个;国际展区面积从上届3000平方米扩大至本届2万平方米;海外采购商人数由2万名增加至3万名……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正不断扩大。
5月24日在文博会汕头展区拍摄的英歌舞机器人表演。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英国爱丁堡商会、日本熊本县工艺馆、西班牙贸易协会参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远渡重洋,携特色图书首次亮相文博会。通过线上同步展览方式,打破地理界限,文博会让全世界的文化爱好者都能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来。
尼泊尔珠宝商、香格里拉手工艺品公司创始人兰姆·纽潘是文博会的“老朋友”。2019年开始,他就带着尼泊尔的青金石和紫水晶来文博会寻找市场和合作伙伴。在国际文化贸易展厅,纽潘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微信好友。在文博会上,他不仅找到了来自中国的批发商和马来西亚的镶嵌机构,还联系到了欧洲的客户。
新生代为文博会注入新活力。美国、韩国等国青年艺术家带着作品亮相文博会,绽放多元魅力。“我们期待在文博会继续拓展国际视野,推动文化艺术的创新与融合。祝愿文博会未来更加辉煌,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韩国艺术家崔澖珍说。
法国红酒、波兰琥珀、奥地利科创产品、伊朗地毯、土耳其工艺品……越来越多的海外参展商来到文博会,结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采购商,签约拿下订单。
突出交易功能 拓展交易渠道
是“大展台”,更是“大集市”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不仅是“博览”,还有“交易”。也就是说,文博会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大展台”,更是文化产业的“大集市”。
小朋友在文博会科大讯飞展台体验3D奇幻空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文博会带来的是真金白银。这一点从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发展可见一斑。2003年,深圳大芬油画村的油画销售额为8000万元。2004年首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举办后,大芬油画村的销售额一下跃升到1.4亿元。2023年,大芬油画村全年总产值38亿元。
大芬油画村的蝶变只是文博会带来的文化产业变革中的小小缩影。数据显示,二十年来,文博会累计成交额超2.8万亿元,服务文企机构4万多个;累计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超200万种、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超7万个。
为强化交易功能,本届展会完善了“综合展+专业展”办展模式,按照专业化发展方向,设置了5个专业展和22个行业专题展区,帮助文化企业精准匹配文化产业细分领域资源。
不仅如此,还首次上线电商“文博购”,实现展会现场自提或快递发货的购物体验。同时,携手互联网头部直播带货达人及各地企业主播资源,在展馆现场进行直播带货,为参展商提供更多交易支持。
借助文博会平台,华夏动漫与日本世嘉株式会社签订VR游戏内容及设备出口合约1.05亿元;福建德化的“富贵红”瓷器引来6000万美元订购大单……、
创新项目与新品发布会、招商会、推介会、订货会等活动超200场,数量创历史新高;“首展”“首发”“首秀”数量大幅提高;超12万件文化产品和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展示、交易……本届文博会更加突出交易功能,积极拓展交易渠道,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
观众在文博会上观展(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观众有新体验,企业有新商机,产业有新活力。让文化产品“出圈”,让文化产业“破圈”。作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展”和风向标,深圳文博会见证着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折射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可能。(记者 王莹)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