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彦俊:瓷越千年,景德镇陶瓷与东西文明互鉴

发布时间:2024-11-22 06:25:03 来源: sp20241122

景德镇瓷器之所以流传千年,成为中国的象征符号,既来自卓越超群的器物之美,更源于凝结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每一件瓷器都如同中国精神的“微缩景观”,传递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景德镇的地域文化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柔美,又兼具赣北山区的粗犷与豪放。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千年辉煌。

景德镇陶瓷何以跨越千年?这得益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中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突出特性。从汉唐时期的陶瓷集镇、两宋时期的陶瓷市镇,到宋末至元的陶业都会、明清时期的瓷国高峰,景德镇连续千年未曾中断;并且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兼收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等南北各著名窑口技艺之所长,为中华文明图谱勾勒出精彩一笔。时至今日,徐家窑的传统作坊、众人合力以拉坯工艺成型的大缸,以及全市1900余名非遗传承人等,仍然让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景德镇的御窑厂在其500多年的存续中,不仅为明清两代宫廷的日常用度烧造了大量的精美瓷器,还为祭祀、庆典、外交等国家重要场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殿堂器物,使得景德镇陶瓷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作为全球贸易中流通量最大、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青花瓷的青花图案也蕴含着文化交流的印记。如最常见的缠枝纹,这种纹饰的产生、发展既和埃及的纸莎草、古希腊和罗马的茛苕纹、古印度的忍冬纹有渊源,也和陶器、青铜器上的二方连续纹样有关联。景德镇的匠人们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东西方文化在原料上、图案上、器型上的结合,同时也催生了不少新的青花瓷品类,并走向了世界各地。

景德镇瓷器早在北宋时期就曾远销中东,南宋和元代时期的对外贸易中也常见其身影。经历了明代早期的海禁后,15世纪末起,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又开启了一次新的外销高峰。2023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就发现10万件以上的明代正德年间的景德镇瓷器,如此大规模的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国与世界通过景德镇瓷器进行文明交流的重要历史。

除了陶瓷贸易的兴盛,景德镇制瓷技艺也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推广传承。进入清代,景德镇官民窑制瓷工艺和设计进一步创新,特别是颜色釉和釉上彩瓷方面,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生产面貌,其中还包括了对欧洲珐琅彩的借鉴,研发出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

中国陶瓷之所以可以贸联全球,是因为素有“白色金子”美誉的陶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和平性的突出特性。陶瓷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也成为各国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重要见证。

今天的景德镇,街头巷尾,皆是瓷器碰撞的清脆声响;举目四望,尽是形态各异的陶瓷佳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从景德镇御窑厂、落马桥、湖田窑、南窑、南市街等当地瓷业遗址里,发掘出土大量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古窑业标本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为了让这些深埋于地底的文物碎片“活”起来,2022年,御窑博物院联合多家国内顶尖院校、机构,创立世界首个“古陶瓷基因库”,集资料存储、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护修复、成果展示于一体。我们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制作成物理和数字两种形态的基因标本,有望还原出古陶瓷标本在当时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等,探寻景德镇千年陶瓷“工艺之谜”,破译人类古代瓷业巅峰时代蕴藏的“文明密码”。

如今,围绕千年瓷都何以传承发展这一历史命题,景德镇正在全力建设全国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试验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江西元素、景德镇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我相信,只要我们深刻把握陶瓷文化具有的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努力在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陶瓷产业升级、文旅融合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下更大力气,持续加强陶瓷文化的传承发展,就一定能够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责编:郭思邈、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