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9:02:48 来源: sp20250101
课间10分钟不许下楼、不能大声说话。近日,杭州一些小学生家长向潮新闻记者反映的这个问题,引发网友热议。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家长和老师,发现当地有类似规定的学校并非个例。
对此,一名80后家长表示,回想起自己读书时,课间跳绳、踢毽子玩得火热,而现在的孩子却只能坐在教室里,这样的对比,感觉挺无奈的。而作为一名70后,我更觉得这一现象有违背教育宗旨、无视孩子天性之嫌。
对于这一现象,人们最大的困惑是:学校为何这么做?一方面,有的学校受硬件条件限制,缺乏让孩子一出教室就能活动的场地。另一方面,有老师坦言,哪怕是小学,孩子的学习压力也挺大的。课间10分钟如果遇到上一堂课的老师稍微拖堂几分钟,下一堂课又要求提前3分钟到教室静静心,真正能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玩耍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六分钟,这就导致课间休息时间被极大压缩。
一些老师乃至校方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尤为在意,生怕因为一个不起眼儿的因素导致学生安全保障出现漏洞,这是一些学校让课间休息“沉寂化”的重要原因。说来也巧,我有在杭州做小学教师的亲戚近日来访,说起当下小学老师任务之重、压力之大,苦水颇多。她表示,由于在课间教育引导学生存在显而易见的困难和麻烦,因而这种对于课间休息的特别干预,颇受一些教师欢迎。
客观上,这种考量很难说没有道理,毕竟如一些老师所言,一旦学生受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学校不想因此成为“背锅侠”。表面上看,学校的确因此而获益,至少不会因为课间休息导致的安全问题而受累,但由此而形成的僵化的、沉闷的氛围,却是教育机构不能承受之重。它既意味着一个学校活力度的减损,也意味着学生群体在创造性、独立性、开拓性等方面的弱化。
课间休息制度的诞生,核心意义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得到暂时的放松,以利于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课间休息对体育锻炼的纳入,也使得孩子们在身体和精神层面皆得到历练。在我的中小学时代,踢毽子、玩足球等课间活动,都曾让我受益颇多。
也许,一两次的课间休息被取消,还看不出问题的严重性,但长此以往,这种以限制学生活动范围和精神休憩为代价的规定,必然会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范畴里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
2021年9月起施行的由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这就在法规上强调了课间休息制度的“不容侵犯性”。各地应予以对照执行,主动恢复课间休息机制。
关于课间休息问题,如何做好安全保障与休息空间的平衡,让理性压过偏见,让开放压过保守,值得深入思考。无疑,安全工作不可轻视,需要全力保障,但这一事务与推动课间休息制度常态化,并不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把课间休息真正还给学生,让课间休息成为教学的重要补充而非“鸡肋”,还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管,对随意侵占和浪费课间休息时间的行为大声说“不”。
伍里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27日03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