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合作还是对抗 欧盟站在对华关系关键十字路口

发布时间:2025-01-10 10:30:09 来源: sp20250110

  欧盟近日以“技术原因”为由,暂停了与中国围绕所谓“立陶宛受经济胁迫”一事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为欧盟自2022年1月起单方面发起的诉讼程序按下“暂停键”。

  不过,欧盟仍在以“去风险”之名推进一些经济安全政策:1月24日,欧盟发布“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加强对外国直接投资和敏感技术出口控制。欧盟中国商会批评此举或将影响在欧中企发展和对欧投资的信心。英国《金融时报》1月27日披露称,欧洲太阳能制造业面临的生产危机,正使欧盟酝酿对中国光伏企业设置贸易壁垒。

  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2024年中欧关系将走向何方:更多合作还是更多对抗?专注报道欧盟政策的新闻网站“欧洲行动”刊文称,欧洲正处在对华技术和经贸政策的十字路口。

  叫停诉讼是因“获胜的机会接近于零”

  根据世贸组织1月26日发给成员国的通知,欧盟已于1月25日要求该组织处理争端的专家组“立即暂停针对中国的诉讼程序”。按WTO的规定,暂停中止期不得超过12个月。如果欧盟在最后期限后选择不恢复诉讼程序,相关争端将就此结束。

  对于欧盟叫停与中国的WTO争端诉讼,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事务的发言人奥洛夫·吉尔称,“这是出于技术原因而采取的程序性步骤,与拟提交的书面材料所涉及的某些要素评估有关”。美国政治新闻网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欧盟方面有律师认为“现有证据不足”。立陶宛外交部也表示,欧盟有权“在其职权范围内主动作出决定并对决定作出解释”。立陶宛维尔纽斯工商业协会会长贝萨吉尔斯卡斯则向媒体表示,欧盟叫停这一争端诉讼,是因为“获胜的机会接近于零”。

  近年来,立陶宛政府频繁炒作涉台问题,不断挑衅一个中国原则底线。2021年8月,立陶宛宣布将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同年11月,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事导致中方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2021年12月,立陶宛外交部称中国海关可能已把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2022年1月,欧盟以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做法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美国随后急不可耐地给中国贴上了所谓“经济胁迫”标签。

  对此,中国商务部、外交部等多次回应指出,所谓中国对立陶宛进行“胁迫”,纯属无中生有、颠倒黑白。中立争端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中方提醒欧盟方面明辨是非,警惕立陶宛绑架中欧关系的企图,劝导立陶宛同欧盟其他成员国一样,履行同中国建交时所作的政治承诺。

  中欧已存在进一步加强对话的条件

  有分析称,欧盟叫停对华争端诉讼,可被视为双方紧张关系趋缓,有望寻求协商解决分歧的积极信号。这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是有先例可循的。

  2023年11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前夕,中澳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就彼此关切的葡萄酒、风塔等世贸争端进行了友好协商,并达成妥善解决的共识。同年3月,韩日决定暂停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进行出口限制相关磋商。随后,韩日领导人互访,两国互回出口优待“白名单”。

  从近期中欧互动来看,双方已存在进一步加强对话的条件。

  首先,中欧领导人在2024年开年之际延续了前一年的良好互动。2023年12月,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来华出席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中欧高层交往推向高潮;今年1月11日,欧盟轮值主席国比利时的首相德克罗访华,成为今年首位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欧洲国家领导人;1月14日至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应邀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并对瑞士、爱尔兰进行正式访问;1月27日,中法两国领导人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60周年……中欧高层密集交往,凸显中欧合作的重要性,更为双边关系发展提供了政治指导和前进动力。

  其次,中方近来持续优化签证政策,相继给予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和爱尔兰7个欧洲国家单方面免签待遇,不断展现对外开放的决心。中国香港《亚太日报》评论称,这是中方在发力深化中欧合作的举措。

  第三,受俄乌和巴以两场地缘冲突影响,欧洲自身经济正承受通胀高企、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的严峻考验。美国《纽约时报》1月30日报道,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专家小幅下调了欧元区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这促使欧盟为提振经济寻找动力源。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盟暂停在WTO的对华争端诉讼还与其成员国的主流意见密不可分。立陶宛炒作涉台议题还要求欧盟为其“背书”早已引发欧盟多国不满。中国香港《南华早报》1月27日报道,欧盟内部一些强大成员国认为,立陶宛为了一己私利挑起了不必要的争端。

  中欧关系的最大挑战来自相互认知

  “我认为到任以来,中欧关系呈现向上态势。”2022年12月履职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的傅聪大使今年1月25日在接受美国彭博社专访时坦承,当前中欧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去风险’战略已经对中欧关系产生了阻碍。我们完全理解欧方加强经济安全的愿望,但问题是边界在哪里?如何平衡经济与安全?欧洲过去一直是全球化和自由经济的坚定倡导者,但坦率讲,如今欧方展现出的更多是内顾倾向和保护主义。这对欧盟并无好处。”

  傅聪认为,经济问题只是表象,当前中欧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相互认知。欧洲有很多关于地缘冲突的讨论,一旦涉及中国,往往都基于误解。

  2023年6月欧盟发布“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后,欧盟对华政策就不断向所谓“去风险”靠拢。今年1月出台的“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而来的。该计划提出5项新举措,包括:修订外国直接投资审查规定,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监测评估,对影响欧盟安全的军民两用技术进行出口管制,支持无人机、卫星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加强欧盟和国家层面的科研安全等。在德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教授克拉拉·布兰迪看来,欧盟此举意在“试图摆脱对第三国的强烈依赖”。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则批评说,上述计划是“缺乏竞争力”的欧盟国家的“政治”企图,目的是阻止中国在电动汽车和其他领域的投资。

  英国《金融时报》1月27日报道称,近期多家欧洲光伏企业宣布关闭工厂,欧盟正考虑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或进行反倾销调查,以及实施补贴激励各国保持工厂运转。对此,德国媒体批评说,欧洲光伏企业没有明显技术优势,所谓“补贴”不会有实质性效果。德国可再生能源协会还警告称,一味针对中国投资和企业可能会威胁到在欧洲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人。

  “欧洲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受益者。”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9日刊文称,正因为这一点,布鲁塞尔才会对推行“美国优先”和“反全球化”政策的特朗普可能重新当选美国总统“充满担忧”。有观察人士认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反复辩解“去风险”不等于“脱钩”,显示出欧盟认为对华经济“脱钩断链”不符合其利益。今年欧洲议会和美国都将举行换届选举,如何与中国相处,考验着欧洲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如傅聪大使所言,中方愿与欧方就供应链稳定开展对话,以消除彼此疑虑。相信只要欧洲坚持战略自主,世界就不会重蹈冷战和集团对抗覆辙。

  特约撰稿 厉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