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2:01:33 来源: sp20241126
从旅游景点的“爆改人物”到租房生活的“爆改出租屋”,爆改的风又吹到了年轻人的工位上。有人在工位种果蔬,有人创造“森林”,有人让仓鼠、寄居蟹成为上班“搭子”。
在一个社交网络平台,一群年轻人创建了“可以看看你的工位吗”讨论小组,简介写道:
“人生大概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工作,工位上的方寸之地,仿佛是我们另外一个栖居所,看着我们叹气、奋斗……”
8万余人在这个小组里分享特色工位,让方寸之地有了具象化的“小美好”。在另一平台,“办公桌上有什么”等相关话题获得1.9亿浏览量。
“工位是公司的,但快乐是自己的。”杭州女生秦姣(化名)曾一年内用1万元购买各种潮玩和手办改造工位,还有人搭建“精装修3平米小别墅”。有的年轻人在办公桌上种绿色香蕉,供同事预订。待香蕉由绿转黄,大家一边分食享用,一边聊天,提醒自己不要“蕉绿(谐音焦虑)”,这种“香蕉社交”其乐融融。
网友“淘小米的四季”每天都会记录工位桌面的样貌,在网上分享如何布置出具有舒适感和高级感工位的经验。土培绿植、鲜切绿植、水培绿植……她对如何养护如数家珍,工作之余还解答同事的园艺问题。“植物系”工位为身处“钢筋铁骨”写字楼中的上班族提供了天然氧吧,让他们能深呼吸、“放青松(谐音放轻松)”。
说起来,“爆改工位”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物。网友小李回忆,儿时每次前往母亲办公室,都能看到她桌面玻璃板下边压着的和学生的合照。母亲的教师同事,桌上也都有植物、合影、砚台等。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这些就是他们的“手办”“潮玩”。
早在1886年,德国一位美术史研究者沃尔芬就发表了《建筑心理学序论》,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976年,心理学研究者普罗尚斯基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环境心理学”的概念,认为所处的空间环境对于我们的感觉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当代上班族,工位是一周五天、每天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待着的地方,与身心感受当然密不可分。从本质上看,“爆改工位”不是装饰的堆叠,而是通过努力,让单一的工作环境变成带有个人属性的独特区域,改善物理环境的基础上,使工位更为舒适化和个性化,愉悦身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爆改工位”不需要“档次”“品位”或“审美眼光”的打量。看上去严肃成熟的中年人,会在工位抽屉中放入自己喜爱的毛绒玩偶。这些玩偶虽然不是当下最流行的款式,却也成了最好的上班伙伴。一名中年网友戏称自己的工位是“微型工人疗养院”,他说:“年轻时,工位是我奋斗时的燃料仓,拉开柜子,里面塞着的都是八宝粥、压缩干粮和洗漱用品。但现在,里面放着的却是健身器材、各种营养补剂和不同规格的数据线,一切配置都是为了生活得更舒服。”
有些“工位”不在办公楼内,更容易被公众看见。人们熟悉的、穿梭在楼宇之间的骑手们,近年来装扮颇具特色。有人在头盔上绑了超大号红色蝴蝶结,有人变身“玉皇大帝”,有人头上“长”了十几只袋鼠耳朵,有人在工服外贴满橡皮鸭子玩具。
这样满世界流动的“工位”拥有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有人是展示荣誉(单王),有人是表现个性和趣味,有人是分享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态度。过往的人不由自主被这些可爱的骑手们吸引目光,擦肩而过,彼此脸上多了心照不宣的微笑。
在工作中感受到正向情绪时,人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更强。“爆改工位”是于“社会属性”中守护和凸显“个性”,也是当代年轻人“自我赋予”情绪价值的努力。比起向外索取能得到什么,他们显然更清楚自己努力的结果。
网友桃子发帖说,因为她的工位过于干净空荡,同事将其形容为“随时准备跑路风”。与之相反的是,网友小七将自己的工位精心装扮,把各种手办、盲盒摆放得整整齐齐,部门领导不由感叹“看出来你真把公司当家了”,而网友则认为谁的工位越精致,谁的公司加班越多。
每个人对工作的理解不同,也不必宣扬“把工位当家”。如果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普通人还可以积极且温和地去应对。“爆改工位”或许就是我们作为劳动者和独特个体身份之间的缓冲地带,帮助我们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写道:“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爆改工位”的流行并非对概念与形式的追捧,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努力在社会中找到个性得以存放的角落。
换句话说,“爆改工位”的人或许不一定热爱工作,但一定热爱生活。
实习生 李梓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