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民兵接力守水护水记事

发布时间:2025-01-01 16:39:30 来源: sp20250101

翻开祖国版图,在雄鸡的心脏位置,丹江口水库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豫鄂交界的群山之间。它不仅滋养了一方土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一库碧水从这里出发,润泽北方。

“得知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8月13日,习主席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年来,作为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丹江口库区民兵始终践行守水护水使命,用心用情守护这一泓清水。

图①:丹江口市民兵在丹江口水库浪河流域开展水质检测作业。金炜 摄

图②:退役军人王忠启(右)在丹江口水库边讲述植树护林的故事。梁帅 摄

图③:十堰市房县民兵在辖区小流域清理垃圾。李赤 摄

图④:十堰市竹溪县民兵在巡逻途中救助村民。徐梦洁 摄

图⑤:丹江口市民兵应急连与丹江口市库区综合执法大队联合组织水上巡逻。金炜 摄

图⑥:鸟瞰丹江口水库。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巡护手段不断升级

科技赋能,走向“智能化”

处暑时节,丹江口水库水雾氤氲,烟波浩渺。一大早,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柳河口村,一架归巢式无人机离开机巢缓缓升空。数分钟后,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丛林密布的库岸出现在监视器上。

“透过监视器,我们可以判断库区水面和岸边是否有垂钓、放牧等行为。”丹江口市水上民兵应急排排长张靖告诉记者,归巢式无人机在巡航模式下每天能往返库区12趟,一次巡航20公里用时不超过1个小时,有效弥补了人工巡查费时费力、视野局限等短板。

高效的巡护方式,为丹江口水库水质保驾护航。近年来,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水质提升的背后,是库区民兵治水手段的不断升级。

职工孙斌在丹江口市人武部工作近20年,对于治水手段的变化,他颇有发言权。2014年,丹江口市政府下定决心取缔对水质污染较大的网箱养殖业,将库区范围内的网箱全部清理出水。该市民兵应急连主动请缨,协助开展相关工作。当年,网箱清理工作顺利完成,数百户渔民平稳上岸。

“渔民上岸后,巡护工作面临的是违规排污、违法捕捞、投放垃圾、水土流失等小散隐蔽的污染行为,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挑战。”孙斌告诉记者,丹江口水库在丹江口市境内库岸线长2000余公里,岸线崎岖绵长,有些点位驾车难以抵达。一开始,民兵只能不断穿梭在沿岸灌木中,靠手提肩扛清理垃圾。一天下来,每人步行30多公里,人均清理垃圾、漂浮物20余公斤。

乘着民兵调整改革东风,库区民兵“鸟枪换炮”,遥感卫星导航、无人机、智慧监控等设备相继入列。

“根据遥感卫星显示,沧浪海旅游区附近点位,发现小面积白色漂浮物,疑似塑料泡沫,请你部前往处置。”记者采访时,只见水质保护智慧监测平台发来信息,张靖迅速将通知转发民兵队员。

很快,应急排民兵携带无人机、无人清漂船等装备赶到任务地域。民兵金炜快速操控无人机,对漂浮物进行近距离观察取证。待确定漂浮物种类后,民兵齐华辉遥控无人清漂船前往目标水域进行作业。不一会儿,漂浮物清理工作完成。

“科技赋能,管控手段升级,让民兵的巡护效率更高。”张靖说,如今,科技手段为民兵安上“千里眼”“顺风耳”,民兵巡护逐步实现监测、分析、处置的智能化。

水源保护多方协作

联动共治,携手“志愿红”

晨光熹微,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流域,平静的水面上出现一支清漂队——他们身着“迷彩绿”或“志愿红”,乘清漂船向浪河大桥方向驶去。

因夏季汛期较长,加上多次洪峰入库,水库里积聚了树枝、杂草等漂浮物。清漂船驶入一处汇水湾,民兵和志愿者从不同方向围住漂浮物,利用捞网、铁锹、耙子等工具清漂。一天下来,成果颇丰,大家共清理漂浮物及林木3吨。这是丹江口库区各方协作开展守水护水工作的一个镜头。

“通水之初,由于各单位间的沟通机制尚未完善,守水护水工作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十堰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水源保护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大家统一规划,形成合力。”

近年来,十堰市整合市环委办、市河湖长办和市禁捕办等多部门力量,成立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调度全市守水护水工作。去年底,十堰市成立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水保中心”),形成全市守水护水“市—县(区)—乡(镇)—村”一体化联动共治网络,民兵队伍实现与其他守水护水力量有机融合。库区依托“1336”水质智慧监测体系,实现从空、天、地多维度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实时监测。一旦监测系统发现水质异常或疑似污染源,水保中心将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指派有关单位和民兵进行现场核查处理。

以此为契机,十堰军分区积极在民兵编组和训练上进行探索。丹江口市依托库区水上执法大队、水保中心等单位,编建水上民兵应急排,在装备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开展日常监测和巡护工作。在各乡镇,他们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统一编入乡镇志愿守水队,成为参与守水护水的基础力量。在民兵训练时,他们注重突出无人机、冲锋舟驾驶等专业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目。“如今,每个库区乡镇民兵排几乎都有驾驶员和无人机操作手,为与其他力量开展协作打牢能力基础。”丹江口市人武部领导说。

民兵的作用发挥不止于此。去年11月,十堰市郧阳区水质联合巡护队成立,由8家执法单位抽调8名工作人员,其中3名队员为基干民兵;沿江各乡镇分别成立水质巡护专班,队员大部分由民兵志愿者组成。近日,郧阳区水质联合巡护队在辖区水域发现建筑垃圾,现场拍照并将问题交办属地水质巡护专班,该专班迅速组织民兵和志愿者对垃圾进行清理。巡护队队长王俊介绍,组队以来,“迷彩绿”和“志愿红”每季度平均出动60余艘次巡护船,出动巡护人员300余人次,巡护河岸1600余公里。

汉江儿女接力守护

丹心一片,汇聚“小水滴”

雨后清晨,丹江口库区青山如黛,鸟鸣悠悠。

身着迷彩服的民兵叶俊驾驶一艘巡逻艇,沿水库岸边缓缓行进。他不时停船抛出网兜,捞起水上漂浮物,装入储物筐中。遇到钓鱼者,他便拿出喇叭喊话劝离,或停船到岸边耐心劝解,向他们宣讲库区水域管理规定和保护好水库水质的重要性。

作为丹江口市民兵应急连水上搜救排排长和市渔政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除日常工作外,叶俊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义务巡库,如今已坚持近8个年头。生于斯长于斯,他对丹江口水库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是喝丹江口水库的水长大的,更要用心爱护它”。

带动叶俊走上志愿服务路的“引路人”,是一名叫王忠启的退役军人。

在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长新村,有一座库容达1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长新水库,承担着向汉江流域生态补水的重任。年过七旬的王忠启,隔三差五便到库区的大坝上转转。“快50年了,我放不下这份牵挂。”王忠启告诉记者。

20世纪70年代,退役后的王忠启成为长新水库的一名护水员。当年水库建成后,留下100多亩裸露山体,每当下雨,泥水便顺坡而下流进水库,严重影响水质。作为一名党员和老兵,王忠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荒山变绿。多年来,王忠启义务植树13余万株,柏树、橡树、松树、杨树逐渐成片成行,裸露的石山披上青翠的新装。今年,王忠启被十堰市授予“最美守井人”称号。

南水北调,不仅是水的流淌,更是一场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爱心接力。在王忠启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事业,志愿队伍不断壮大。

为此,丹江口市适时组建文明实践“小水滴”志愿服务总队,广泛开展守水志愿服务活动。丹江口市人武部所属人员就是其中一个小分队。

每周五下午,忙完一周工作后,丹江口市人武部官兵、文职人员和职工便带上工具,来到包联的龙山镇白蛇沟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遇到涨水,上游冲下来的垃圾堆积在岸边,我们的工作量就大一些。清理结束,手臂、腰和双腿都是酸的。”人武部职工陈芳说道,“不过看到库区的水清了,辛苦点也值得。”此外,他们还深入农户家中,宣讲护水知识,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截至目前,像这样的“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全市共有336个,实名注册志愿者近9万人。

“过去,库区守水护水队伍主要由当地村民、民兵队伍和有关单位工作人员组成。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怀着对绿水青山的热爱,自发加入守水护水行列。”郧阳区人武部领导介绍。

今年上半年新兵入伍前夕,郧阳区人武部组织退伍老兵与入伍新兵共同种下“护水林”。老兵王俊指导新兵吕鹏种下20余株橄榄树苗。望着眼前的碧水青山,王俊说:“守水护水的光荣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接力传承下去。”(蔡国夫 陈一琛 何武涛)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