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0:54:45 来源: sp20250110
初春时节,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后路村,碧草茵茵,鸟语花香,一幅“清水绕人家”的美丽画卷。村民家里,洗菜池、洗手台、化粪池、浴室都接入了污水管道。这些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污水处理站,经微动力生物净化槽等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改善了村庄及周边的水环境质量。
据了解,目前新罗区采用了适用山区的污水处理技术,对14个镇(街)、120个建制村的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进行统一建设与运维,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农村污水治理长效机制。
新罗区是科技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写照。截至2022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左右,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的自然村比例超过91%。绝大多数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1.6万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是打赢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环节。
“推进乡村振兴,要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党支部书记胡晓玲说,当地农村地区群众居住比较分散,家庭生活污水处理一直是个难题。
日前,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事求是确定治理标准,合理选择技术工艺,确保治理成本与当地经济可承受能力相适应、治理技术要求与当地管理水平相适应、治理设施可靠稳定运行。
“生态环境部和有关部门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们去年提出的科学统筹规划、强化资金投入等建议,在这份文件中都有体现。”胡晓玲说。
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全国2700余个县市区编制印发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611个畜牧大县编制印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指导各省区市建立了适合本地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并推广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案例。资源化、生态化治理路径更加清晰。目前,已有1.6万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800余个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光伏助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
黑崖沟村是河北省保定市最西部、海拔最高的村落,最低气温达零下20摄氏度左右。隆冬时节,即使冰雪覆盖,村里一座新建的二层小楼里仍然温暖如春。这间民居采用“太阳能光热+空气能热泵”技术,使曾经每户5000多元的冬季采暖费降到如今的1000元以内。通过多种技术,民居及周边村民家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实现了生态化处理,沼气也变废为宝,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光伏在农村供暖中的比例正在逐步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九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寅说,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
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乡村闲置屋顶以及充足的土地资源为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提供了先天便利条件。光伏绿电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正在改变农村“家家有炊烟,户户污染源”的原有能源消费模式,实现着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减排。
大唐文昌翁田农光互补+储能示范项目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项目在发展光伏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农光互补”,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建设简易大棚,种植地瓜、白萝卜等。这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降低光伏产业发展成本,又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光伏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建议,相关部门应制定农村光伏建筑规划标准、科学合理的农村光伏组件尺寸标准;定期开展农村光伏市场质量监察工作。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沙港市村,村民蔡爱珍将自己近段时间收集的废旧农膜、废弃秧盘等放入专用回收袋,送到村里的置换点,兑换稻米和生活用品等。近年来,湖南等地通过开展农膜回收试点,健全回收网络体系,着力解决农田的“白色污染”问题。
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每年农业源氨排放量约540万吨,占我国氨排放的90%以上;畜禽养殖业的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占全国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46.67%。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农业面源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占长江经济带该污染物总排放量的45.1%、48%、66.6%。农业面源成为这一区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目前,湖南、云南、四川等地正相继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通过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开展了农药化肥减量化种植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引导群众种植方式转变。2022年,江川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4.59万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2.5万亩。多种举措让江川区的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有效降低,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绩。但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污染类型多样、影响因素复杂,治理之路仍任重道远。对此,云南省政协副主席高峰建议,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各类管理、运营、技术、网络等专业化团队,将大数据、多媒体、遥感等高科技应用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生产生活中。推进农业绿色科技应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宣传教育,将环境卫生、生态保护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主动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等。
(责编:杨曦、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