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发布时间:2025-01-10 14:21:58 来源: sp202501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各地区各部门行动起来。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份纲领性文件至关重要,即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既谋划改革举措,也指导这些举措的落地见效,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把时间线拉长,全会从谋划到部署,《决定》自起草到发布,钉钉子精神常讲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嘱:“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钉钉子,分量有多重?

  这是百年大党的风范,是新时代的鲜明印记。“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更远、更难、更艰辛。化目标为行动、把蓝图变现实,关键在落实。

  中国的改革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它以世界级体量,处理着世界级难题。越往前走,“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处处是较真碰硬的博弈、真刀真枪的较量。但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这一次也绝非另起炉灶,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往深里走、往实里去。可以说,抓落实,是“实践续篇”的奋力书写;也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时代新篇”蓄势赋能。

  回望时光深处,实则瞩望前行的方向。新时代以来,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大气污染治理,让“‘APEC蓝’能保持下去”;全面从严治党,“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从承诺到践诺一锤锤钉,多少场硬仗!脱贫攻坚堪称新时代的最生动讲述之一。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却矢志不移,因为有最深的牵挂,最坚定的决心,“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是对历史的责任、对人民的担当。破藩篱、优机制、激活力、添动力,大胆地试、勇敢地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坚毅前行,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勇气一往无前,彰显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如磐初心。

  是众志成城的气魄、势不可挡的气概。“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能量如朝日,喷薄欲出;如大潮,奔涌浩荡。“只要是我们看准了的、认定了的事情,坚定信心、下决心干,就没有干不成的。”

  是科学决策之后,对事物规律的精准把握、对推动落实的方法指引。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以科学思想理论引领前行,以主动历史担当把握时代潮流。中国的发展,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规律、明晰方向,有目标、有步骤、有章法。

  思想的脉络总是有迹可循。从年轻时候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到党的十八大接过历史接力棒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步一个脚印,“我提倡钉钉子精神,这得从我做起啊!”多位参与文件起草和政策论证的人都回忆过,习近平总书记拍板定论,很多讨论多年、裹足不前的深层次改革破冰启动。

  当年在正定,奔波于乡间田野,同百姓拉家常、谈生产;在福建,三进下党、五赴长汀、七下晋江;在浙江,十多次访义乌,找着难点、念着发展、想着办法;到了上海,走遍全市区县,常到老旧小区、里弄转一转,琢磨那些“老大难”问题怎么办……行之以躬,不言而信。但凡承诺的,不遗余力去推,夙兴夜寐去干,哪怕山高路远,无惧风雨兼程。

  新时代里,许多密切关注中国的外国政要,在多个场合不约而同地感慨“言出必行”的中国态度、“说到做到”的中国风格。这份行动力令世界惊叹,以至于看到中国一再完成堪称奇迹的行动目标时,他们由衷赞叹。这一次,也有国外观察者评析,要想知道中国的未来,就去看看他们的规划,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蓝图会变为现实。

  时间是最大的变量。

  落实锚定的时间之长,不是一年两年,而是积跬步至千里,放眼长远。“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共产党人的政绩观。

  落实推进的时间之快,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时时放心不下”,只争朝夕。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习近平总书记常用天数去丈量,目标提出了多久、距离目标完成还剩下多少日子。党和国家事业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接力推进的,“不能拖延也不能抢跑”。

  如何钉钉子?

  《之江新语》一书有篇《抓落实如敲钉子》。文中,以“钉不到点上”,比喻“撒胡椒面”、浅尝辄止、朝三暮四;以“只钉一两下”或“钉个三四下”,阐明“要一抓到底,常抓不懈”的道理;再拿“敲钉子也不能光凭着一股蛮力,逢墙乱钉”,来讲述“抓落实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钉到点上,首要的是把改革精神吃透。

  “要防止空喊改革口号,防止简单转发照搬中央文件,防止机械式督察检查考核。”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督办的就是这些顽瘴痼疾。习近平总书记曾注意到“传达不过夜”现象,学深悟透必定需要时间,又怎能一蹴而就,把传达迅速当作落实有力?

  细读《决定》,每一项改革举措,无不扎根于博大深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也是理解改革精神的源头活水。《决定》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食物观”一脉相承;《决定》里的“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和总书记思考的粮食生产“地区剪刀差”前后贯通;“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呼应了前段时间阐释的“传统产业也有新质生产力”……而从另一个视角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浸润于改革的方方面面,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庸》。落实工作,正是融汇了看似彼此矛盾的宽广博大和细小甚微,二者辩证统一,相互赋能、彼此成就。

  广大,讲的是大局观。“党中央看问题,都是从大处着眼”。破解大问题,需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党员干部不仅是“改革的组织者”,也是“改革的对象”,正所谓“观操守在利害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的命运交响,事关古老而青春中国的兴衰荣辱,容不得“屁股决定脑袋”的短视,见不得“同组织讨价还价”的狭隘。计利当计天下利。

  精微,指的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中提到在正定建农村研究所,讲起实现现代化的“土办法”。“土办法”也是接地气、有锐气的办法,有着“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改革智慧。“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效果导向下,势必就像总书记强调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不要搞一种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是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精确改革、精准施策方能行稳致远。

  “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自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大河浩荡、冲关夺隘、千折万转。一整套的改革方法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贯穿始终。

  系统思维、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多次,阐释得很深很透。何为系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不是,“九龙治水、各管一头”也背道而驰。总书记一直记得,扎根敦煌的樊锦诗说到壁画保护时提到,既怕风沙侵蚀,也怕雨量增加。改革又何尝不是“时度效”的统筹?会发生“化学反应”,各种不可预料、难以预料因素会随之而来。处理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唯有十个指头弹钢琴,把握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创新思维是今日中国所呼唤的,也是党中央一贯鼓励和倡导的。创新,对应守旧。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正视问题,靶向治疗,既顶层设计又基层探索,正是评判当代中国的准确语句。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每一天都在创新中解决问题,每一步都在创新中改革突破。“要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鼓励地方积极地试、大胆地闯,用好试点试验手段,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创新,如星火燎原、如春水破冰。小岗探路、深圳试水、浦东闯关、前海开发、雄安启航,哪一个不是以创新为支点,撬动了至今仍在持续的历史性前行?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改革再怎样变革、求新,都沉淀着千百年文明的精粹,凝结着复兴圆梦的夙愿。“发展民生安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改革都要向中国式现代化聚焦。”这次全会,300多项改革举措,计划到2029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任务。这是新征程上的新坐标。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小钉子有大道理,蕴含治国之道、强国之策。

  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往今来,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脚下,这条通向光荣与梦想的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再难再险,始终一锤锤敲下去,始终会“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诚如总书记所言,“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人民日报 记者 杜尚泽 施芳)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