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产业,在这家实验室“双向奔赴”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4-11-30 20:13:41 来源: sp20241130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很多到访广东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人,都会注意到这句醒目的标语。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新材料、新产品,都是这句标语的注脚。

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记者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寻这家实验室如何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技术研究再到产业化的链条。

图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资料图片

图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资料图片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也是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重要科研平台,布局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致力于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

“我们是先立地、再顶天,围绕产业需求做研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说,实验室成立之初,就对东莞乃至广东的产业环境做了详细调研,确立了十大材料研究方向。

如何“立地”?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曾提出“三品论”:一般科研机构做的是“样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要做的是“产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资本、政府的合作把“产品”变成市场上的“商品”。

从做样品思维,转化成做产品思维,让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的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尝到了甜头。

轻元素团队经过多年研究,首次实现了世界上最大尺寸、晶面指数最全的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这类高端铜材,此前我国长期依赖进口。

图为轻元素团队制备的大尺寸单晶铜箔。资料图片

图为轻元素团队制备的大尺寸单晶铜箔。资料图片

“我们本以为好技术肯定有好市场,但很多未经市场验证的高端技术,很难直接落地。”轻元素团队研究员刘科海说,团队转换思路,从“卖技术”变成“卖产品”,成立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具有特定结构和优异性能的轻元素单晶材料与器件系列产品,主动到市场上问需求、拿订单。

如今,中科晶益公司开发的高纯单晶铜、铜银合金产品已经从中试阶段跨入规模产业化阶段,完成超5000万元融资。

为解决科创投资“节奏慢”的问题,2020年,中科晶益公司又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并购东莞市尼轩电子有限公司。前者的研发力量和高端铜材生产能力,与后者的市场开拓能力相结合,让尼轩电子公司迅速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去年营收翻番,并成为立讯精密、风华高科等头部企业供应商。

几年来,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所孵化的产业化公司,通过类似模式,已经完成塔基特靶材、三墨材料、秋然科技、中科智研等企业的并购与股份重组,实现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累计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孵化35家产业化公司,其中13家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入选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个团队中第一、二批结题的18个团队全部完成一轮或多轮融资,市场估值超50亿元。

图为轻元素团队用纳米级薄膜技术研发的静电耳机。程远州 摄

图为轻元素团队用纳米级薄膜技术研发的静电耳机。程远州 摄

在“死亡谷”上架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是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在这里,科研团队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在经费使用上,给予团队一笔可灵活使用的风险资金,采用“包干制”,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在科研项目上,不以论文论英雄,允许团队有试错的行为;在人员管理上,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

在这里,采取“先奖后投+作价入股”的方式,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将团队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至产业化公司,把80%的收益权奖励给科研团队,并通过成立基金为初创公司提供投融资,吸引社会资本流入。

“我们将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更多‘硬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陈东敏说。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