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深聚焦)

发布时间:2024-11-30 20:38:11 来源: sp20241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近年来,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显著增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有力支撑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当下,面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如何展现新作为?本期教育版,我们关注一些职业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编 者

  促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实训室里,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及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生郭紫涵正在动力电池试验设备上进行系列测试,并完成实际装车测试。

  “2022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学校新开设的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让我很感兴趣,加之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乐观,我便果断填报了。现在看来,我的选择十分正确。”郭紫涵说,“在专业学习中,学校与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带领我们参与具有科研性质和生产性质的实训,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伴随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汽车类专业由传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调整为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交通工程学院院长王文凯展示一张专业设置表,上面记录着这些年来专业的升级、调整、撤销等情况。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设什么样的专业,决定了面向什么样的行业领域,培养什么样的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介绍,学校实现了所有专业对接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中30个本科专业全部与区域重点产业对接,19个专业同时对接江苏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巨大优势。”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培养拔尖人才,也要培养大国工匠、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中找准定位,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目前,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设置1394个专业,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其中制造业相关专业515个,占比37%。“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我们每年优先增设先进制造业领域新专业,2023年增设了高速铁路通信技术等专业,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制造业的能力。”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英利说。

  由于人才培养有一定周期,从更高要求来讲,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仅要“紧跟”产业,更需要“前瞻”发展。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表示,信息畅通是一项关键要素,相关部门应完善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供给信息共享机制,让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并第一时间体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中。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坚守,就是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态度。”前不久,一场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钳工周皓,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普通技校学生成长为“深海工匠”的故事。

  “通过数万次练习,头发丝直径1/16粗细的划痕,周皓用手一摸就知道。他手工加工的零部件精度可以达到0.003毫米以内,这太令人敬佩了。”听完宣讲,信息工程学院学生郎俊涛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大国工匠的决心。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志向,让他们看到技能人才的发展道路是宽广的,是能够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的。”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校长张洪田介绍,学校充分挖掘工匠精神内涵,广泛宣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工匠典型,推出“榜样的力量,前进的方向”等专题,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立足于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校学生成才通道更加畅通。2023年,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比上年增长17.82%,“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得以确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不断完善,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可能。

  “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还要不断提升青年技术人才的获得感。”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表示,应进一步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大比武”,为青年技术人才提供更多切磋技艺的机会和舞台,引导更多青年选择技术技能型发展道路。

  不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前段时间,在华为信息与通信技术技能大赛总决赛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陈成熙所在团队,获得计算赛道实践赛特等奖。

  回顾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陈成熙感触很深,“学校将面向在岗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转化为适合零基础在校生学习的课程体系,让我们能够紧跟前沿技术,学到真东西、掌握真本领。”

  “为求解校企深度协同育人难题,学校开展了以特色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即每个专业群联合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一所特色产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介绍,在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训师资、共建平台、共育人才的过程中,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逐步形成。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何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打造一批重要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等,成为题中之义。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目前,在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84门专业课程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超过55%;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完成,种种举措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断深化。

  “办好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协同合作。”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邱懿表示,要以共同体、联合体为载体,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中进行专业布局,把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的基石、栋梁作用。

  (朱泉润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 记者 丁雅诵)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