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秋文化 滋养家国情怀(人文茶座)

发布时间:2024-12-01 00:04:22 来源: sp20241201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蕴含着阖家团圆、国泰民安、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美好寓意。千百年来,当“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大江南北、神州上下,到处是亲友团聚、举杯畅饮、赏月吟诗的温馨场景。亲情共月色而愈浓,友情伴月光而显辉,中秋节因美好的寓意而深入人心,成为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民族之一,为指导农业生产,很早就开始观测日月星辰,据《史记》记载,尧舜时代就已制历授时。通常认为,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拜月和祭月活动。早在西周,我国就有中秋祭月的仪式。但中秋节作为一个正式的节日,应该说奠基于唐朝、形成于宋朝。唐诗中不少诗作直写“中秋”二字,如李峤《中秋月二首》,张祜《中秋月》等。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明当时中秋赏月已很普遍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月亮神话也出现于唐朝,为中秋增添了浪漫绮丽的色彩。

宋代,随着城市生活的繁盛和文人的增多,赏月玩月之风渐盛,中秋之际,开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饮桂花酒等民俗兴起。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了都城汴梁中秋节的热闹场面:“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和喜爱中秋节,首先是因为中秋节是以阖家团聚为主题的节日。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聚族而居,高度重视家庭和亲情,把家人团圆视为人生理想之一,以“团圆”为主题的中秋节自然格外受重视。早在唐代,诗人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中就说:“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到了明清,中秋节更被称为“团圆节”。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今天中国人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很多人为了求学或工作,不得不告别家乡和亲人,但在国人心中,家永远是最可信赖的港湾,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脉。“天下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的重视赋予中秋节生生不息的持久生命力。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和喜爱中秋节,还因为中秋节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豁达坚强的人生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日月永不停息的规律运动就启发着中国人,鼓舞着他们像日月一样循天道而行,一往无前。同时,月亮的周期性变化,也启发我们这个民族能正确对待成败得失——逆境时不悲观,因为总有月圆之时;顺境时不忘忧患,因为月满则亏,应保持谦逊。“月有阴晴圆缺”,恰似“人有悲欢离合”。人这辈子总会遇到种种艰难和坎坷,但不论顺境逆境,我们都应该像明月一样,哪怕乌云满天,也要绽放光华。皎洁的月色正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与操守。正如南宋诗人张孝祥在一首中秋词中所写:“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月儿弯弯照九州”,中华民族赋予月亮众多美好寓意和重要价值,凸显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价值观。

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资源。过好我们的节日,从节日中汲取文化精华,必将使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强大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7日 06 版)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