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23:52:53 来源: sp20241130
◎本报记者 张佳星
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遭遇的重大海难事故中,中国援外医疗队连续数日不间断工作,让数百名伤者转危为安。
在与致命的埃博拉病毒斗争中,中国援外医疗队挺身逆行、深入疫区,为当地建起公共卫生体系。
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援外医疗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控制疫情、救治感染患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在其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派遣规模最大、实施效果最好的援助项目之一。
60年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赓续流传。中国援外医务人员以精湛的医术抚平患者伤痛,以健康中国的实践经验提高受援国家医疗技术水平,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挺膺担当。
让医疗新技术在当地“生根”
2021年,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成功开展当地首例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多米尼克总理罗斯福·斯凯里特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表示:“我们向着建立装备齐全的心内科迈出重要一步。”
为了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德熙准备了两年,还主动申请延期援外工作。
“多米尼克心血管疾病多发,但一直没有心血管专科,很多新技术、新方案难以实施。”吴德熙介绍,例如,有些患者有心脏骤停的危险需要植入起搏器,尽管我国向当地捐献了临时起搏器,但当地开展植入手术的人才基础十分薄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外期间,吴德熙一直主动指导和推荐当地医务人员,帮助他们成长为专科医生。2021年5月,吴德熙与当地医生安德鲁合作完成了多米尼克首例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手术。
安德鲁感触道:“我们不仅挽救了一名患者的生命,还让多米尼克心血管疾病治疗实现了一次飞跃。”
援外期间,中国医疗队员开展了大量的创造性实践,不仅将国内的新技术、新理念运用到当地医疗实践中,还为当地医疗水平的后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中国援贝宁医疗队队员、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郎志存援贝期间在当地开展多项新业务,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蓝光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术等,还充分发挥银川互联网医疗优势。郎志存带领医疗队创建了“贝宁(洛克萨)—中国(银川)远程会诊中心”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首次使用远程会诊系统为当地开展远程专家会诊、学术交流、业务学习。郎志存介绍,在国内专家远程视频指导下,贝宁一名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的手术获得成功。
仁心仁术只为患者康复
2011年9月,一艘载有600余人的渡轮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沉没。得知情况后,中国第24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苏州科技城医院副院长卢建林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表示中国医疗队时刻待命,准备接受救治任务,同时制定了详尽的救治预案,成立治疗小组,筹集药品和器械,由专人24小时值班。
幸存者陆续被转到医院,他们有的有严重肺水肿,有的伤口被海水浸泡到发白……所有中国医疗队队员通力合作、倾力救治。沉船事件进入第三天,海难幸存者的救治工作仍在继续,医疗队已经鏖战了几十个小时。
经过艰难的努力,400多位沉船事故受伤者陆续康复。中国医疗队的快速反应和精湛医术赢得了当地政府、医院同仁和百姓的高度赞誉。桑给巴尔总统在接见医疗队全体队员时诚挚地表示:“你们的高尚工作,桑给巴尔人民会永远记住的。”
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始终出现在需要他们的第一线
埃博拉疫情肆虐时,感染人数激增,病死率升高,不少国家撤离了援非医疗队。中国第24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和队员们却给自己定下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王振常带领同伴协助几内亚开展埃博拉防控培训,对当地近2000人开展埃博拉防控培训。几内亚政府为他颁发“共和国勋章”。
援外期间,中国援刚果(金)第17批医疗队队长、河北省卫生健康委机关服务中心书记王俊辉经历了当地两次大规模骚乱,但仍坚持开展义诊、公益活动,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盛开在非洲大地的茉莉花”。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王俊辉又带领专家组赴刚果(金)等非洲三国抗击疫情,行程3万5千公里,共开展各类活动130余场。
6次参加援外工作的内蒙古第四医院主任医师李俊升在卢旺达的马萨卡医院和基本戈医院工作的时间累计约有十个年头。他最大的感触是,卢旺达非常需要医生,常见病、多发病经常得不到及时治疗。
李俊升的外国同事恩森吉尤姆瓦对他最深的印象是:即使李医生下班了,无论何时打电话给他,他都会说“我准备好了”。
“我们的知识和技术能实实在在帮助当地患者”“做好援外医疗工作已是一种情怀”……中国援外医护人员一句句质朴、温暖的话语道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一批又一批中国援外医疗队正以无我忘我、勇毅前行的责任和奉献,推动受援国家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科技日报)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