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6:48:56 来源: sp20241126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随着黄河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众多候鸟来此栖息、繁殖。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黄河湿地,候鸟翱翔天际。 王晓博摄(影像中国)
米粒在自驾游中。 图为受访者提供
宋华在山西太原市汾河公园。 图为受访者提供
莫汉纳在车间里。 图为受访者提供
河南济源市黄河湿地公园内,柳色如烟,春色如画。 李培献摄(影像中国)
黄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玛尔挡水电站全貌。 张海轩摄
今年4月,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一周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在沿黄省区工作、学习的外国友人在点滴生活日常中亲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感受悠远厚重的黄河文化魅力,见证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河水如翡翠般碧绿”
本报记者 贾丰丰
粉白娇艳的杏花俏立枝头,阵阵花香扑面而来……在青海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积石镇尕别列村,春日暖阳映照清清黄河水,烂漫春色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踏青。人群中,一位个子高挑、金发碧眼的外国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是来自瑞典的米莉安·福林,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米粒”。
2015年,米粒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上海,在复旦大学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名青海小伙子,后来两人相恋并结婚。婚后,米粒和丈夫来到了他的家乡青海生活。“早先,我就从一些书籍和纪录片中了解到,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都在青海,这里被称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亲身来到高原,米粒被这里壮美辽阔的景色所震撼,“特别是黄河,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黄河并不‘黄’,我们看到的河水如翡翠般碧绿!”米粒回忆起初见黄河时的惊喜。
米粒和丈夫的家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鲍家寨西村,黄河的支流大通河就从这里流过。从小在森林旁长大的米粒,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闲暇时,我和家人经常会到大通河两岸郊游、露营、骑行,这样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让人很放松。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曾几何时,大通河的生态环境并不算好,河道里有垃圾,还不时散发出阵阵异味。这两年,随着有关部门完善污水管网、疏通排水沟渠、美化林间河道等一系列举措的推动,大通河的污染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生态得到了较好修复,农村人居环境也不断改善。“我最喜欢大通河的夏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潺潺流水上,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家乡的小河旁。”米粒说。
一家人一起耕种、榨菜籽油、翻盖新房、准备年夜饭……慢节奏的农村生活和浓浓的人情味让米粒着迷,她开始用镜头记录一家人的生活,以及在旅途中看到的中国风土人情,这些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许多粉丝。最近,米粒和丈夫做起了直播带货。“枸杞、牦牛肉、手工皂,这些青海本地的特色产品很受大家欢迎。”米粒一边介绍,一边翻开手机相册给记者看,“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先后去过甘肃、河南、陕西等地,这些也都是黄河流经的省份。一路行走一路欣赏,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条古老河流的魅力,灿烂的文化、不同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如今,米粒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青海也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工作之余,米粒喜欢刺绣、剪纸,也经常带着孩子们在村子里捡拾垃圾、打扫卫生。“我明显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已经深深印在了乡亲们的心里,大家都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要保护好我们的河流、我们的家乡。”谈及未来的打算,米粒有着详细的计划,“我们想去中国更多的地方、了解更多的文化,也想通过视频让越来越美的青海为更多人所知。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要把黄河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
本报记者 付明丽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大学卢旺达留学生迪塞尔·姆普穆杰(中文名宋华)的生活与这条河息息相关,“我喜欢白天在汾河边的图书馆看书,晚上沿着汾河跑步;春天到了,我还会和朋友一起去汾河公园踏青。”
今年是宋华在山西太原市学习、生活的第八年。2017年,他进入山西大学经济学专业读本科,后来考入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读研究生。学业之余,他一直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一次沿黄文化之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8年春节期间,宋华参加了“古中国·大运城”民俗文化旅游年活动,他跟随导游沿着黄河一路探访,参观了距今约243万年的西侯度遗址,还去了古典名著《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体验过中国国家级非遗威风锣鼓,也感受过风陵渡铁路桥的壮美……“百闻不如一见。在黄河岸边,我想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眼前河面开阔,望不到边,太壮观了!”宋华感慨道。
这次旅行激发了宋华探索黄河文化的热情,此后,许多相关的文化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018年,在太原市举办的“一带一路”民歌邀请赛上,宋华与同学合作演唱了一首经典山西民谣,歌词诙谐幽默,曲调婉转柔美,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演唱有一定难度。表演中,宋华毫不怯场,凭借精彩的演绎博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山西被称作‘民歌海洋’,果然名不虚传。这次比赛中我和其他选手有过很多交流,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宋华说。
这些年,宋华去过山西的许多城市。山西现存古建筑超2.8万处,在这里能找到许多朝代的历史印记。课余时间,宋华喜欢逛古城古院,“黄河文化悠久灿烂,沿线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越是了解,越是喜欢。”
登上古城墙俯瞰全城,听导游讲解晋商文化,了解当地的建筑、民俗特色,观看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宋华和朋友曾去过位于汾河东岸的平遥古城,两天时间里,他们游览了很多地方,为这座古城的青砖黛瓦而震撼。“一些看似寻常的建筑竟有着成百上千年的历史,真是令人惊叹。城墙、镖局、城隍庙等建筑让中国历史中的一段段故事栩栩如生,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宋华说。
拍照打卡、拍摄短视频、写游记……宋华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在山西的所见所闻。如今,贯穿山西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全线通车,全长1200多公里的线路将沿线景区景点串珠成链。“未来,我计划着多出去走一走。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带着家人和朋友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驾游,让他们也能体验和感受到黄河的壮丽风光和民俗文化。”宋华说。
“让更多国家获得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
本报记者 王 者
天刚蒙蒙亮,埃及农业专家哈尼·莫汉纳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来到位于山东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头扎进盐碱地现代农机基础构件智能创制车间,抄起扳手,准备调试正在设计阶段的新型盐碱地播种机。这几天,他正忙着对播种机进行触土部件的结构优化与疲劳试验,“通过不断改进,机械的性能将更适应盐碱地土壤的现实生产环境。”
今年48岁的莫汉纳曾是埃及国家研究中心的一名农业工程教授,在农业机械等领域已工作20余年,是一位盐碱地治理专家。“埃及国土总面积约96%是沙漠,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对盐碱地等土地再熟悉不过。”2012年以来,他先后10次到访中国。去年10月,作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职引进的农业工程高层次人才,莫汉纳来到东营市工作。目前,他是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非洲农业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负责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则民谚道出了曾经在盐碱地种粮的艰辛。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属滨海盐碱类型区,是世界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近年来,东营市不断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科学利用,盐碱耕地占比降至约60%。莫汉纳在埃及有过大型农场顾问的从业经历,对不同类型土壤的综合利用颇有经验,他深知这个成果来之不易。“在东营,我看到了农业机械科技的进步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已被写入黄河保护法,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到东营后,莫汉纳便马不停蹄地投入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工作中,时常一整天泡在盐碱地里,实地测试装备的应用效率。为了更好地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前些日子,他又与中国专家一道为盐碱地机械化作业编制标准,明确盐碱地耕作可使用的合适农机类型。“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盐碱地量身定制农业机械,利用科技的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在盐碱地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帮助农民提升作物产量并获得更多收入。”莫汉纳说。
谈起未来,莫汉纳有一个愿望——助力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机构,将东营的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带去埃及以及非洲其他国家,“让更多国家获得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
“这里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非常棒,可以制作很多类型的现代农机装备。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研发、制造产品并推广出去。”为此,他组建了一支农业工程领域高层次专家团队,以此增进各方在农业机械技术、农业经营等领域的经验分享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推动包括埃及在内的非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中国加强交流,在耐盐碱作物种植、种业培育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莫汉纳充满期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3日 1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