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4:00:22 来源: sp20241228
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不断拓展数据要素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让数据要素价值得到充分释放,让数据赋能经济提质增效作用更加凸显
数据,何以被看作“第五大生产要素”?在纺织行业,企业通过打通产供销数据,可实现定制化生产,缩短成品出厂时间,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在生命科学领域,基于海量、多元生物数据构建起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能在几天内就预测出蛋白质结构,极大提升了创新速度;在隧道作业中,凭借对地质数据、设备数据和以往工程数据的复用,高技能劳动者的经验可“传授”给机器,节省用工、提高效率……在数字经济时代,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数据蕴藏着巨大价值。它可以低成本、多场景复用,与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协同,相互作用,发挥乘数效应,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我国数据产量巨大,数据资源丰富。2022年,中国数据产量达8.1ZB(1个ZB约等于10万亿亿字节),占全球数据总产量的10.5%,位居全球第二。我国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可以说,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我们具备坚实基础和不少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数据要素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流通机制不畅等问题。下一步,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不断拓展数据要素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让数据要素价值得到充分释放,让数据赋能经济提质增效作用更加凸显。
提升数据供给水平,让数据放心“用起来”。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提升数据供给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海南有序扩充公共数据开放清单,优先推动社会民生迫切需要的公共数据以数据产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意在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机制解决公共数据开放不足的问题。又如,四川发挥领军企业和行业组织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期待各地继续从实际出发,调动不同主体数据供给的积极性,不断加强高质量数据供给。
优化数据流通环境,让更多数据“转起来”。和传统交易市场中物品具有排他性不同,数据一旦交易,卖方便失去了对该数据的控制,还要承担安全风险,这也导致一些数据持有者“不愿流通”“不敢流通”。2022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构建集约高效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为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分散交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流通环境。”下一步,要加快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建立可信流通体系,使供给方能够有效管控数据使用目的、方式、流向,进一步提升流通水平。
推动数据在多场景应用,让更多数据“活起来”。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可实现知识扩散、价值倍增、不断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2023年底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目的就是以场景为牵引,推动数据要素供给和流通使用,更好释放数据价值。随着相关举措逐步落地,数据要素在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典型领域的应用将更深入更广泛,助千行百业效率再提升,让千家万户生活更美好。
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数字中国建设前景可期。随着数据要素价值的不断释放,海量的数据资源将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7日 1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