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7:54:11 来源: sp20241109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辨识“第三方测评”信息。中消协指出,“第三方测评”可以为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变味”而误导消费者。
近年来,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五花八门的型号以及极具迷惑性的营销策略,消费者往往难以抉择。在此背景下,“第三方测评”应运而生。“第三方测评”账号通过分享商品使用体验、品质测试、性价比分析等内容,为消费者网购提供参考。中消协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八成消费者购物前会先看测评。
然而,随着“第三方测评”市场的快速发展,其背后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测评账号为了博取眼球、追求流量,用吸睛标题、夸张话术编造产品优点,美化使用体验,误导消费者选购。还有一些“第三方测评”,只是打着测评的幌子赚取广告收益,以“分享”之名行“营销”之实,以测养商、以商养测,甚至部分内容专门以打压对手为目标。如此种种,已逐渐偏离测评初衷。
更严重的是,一些害群之马打着“第三方”名义牟利,诸如故意捧一踩多等行为,损害消费者知情权,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已涉嫌逾越法律法规的“红线”。对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制定完善相关规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测评信息发布平台也要加强对此类账号的认证管理和内容审核,对违规账号及时处理。
“第三方测评”本应是独立于商家之外的评价平台,能够尽量客观地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才受到消费者关注青睐。若任由测评乱象丛生,不能客观公正,必然让消费者不再认可市场上的测评,行业将无法长远发展下去。
此外,消费者也需要清楚,“第三方测评”并非是完全客观公正的,大多“第三方测评”不同于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测评主体并非像自己所标榜的具备检测产品成分、特性的相关专业能力。或许部分测评者并非主观故意,但在实际操作中,测评方法、结果都具有较强主观性。而假测评真广告的营销模式,消费者也必须注意甄别。
一年一度的“双11”活动已拉开帷幕,商家恪守诚信、测评方加强自律、平台守土尽责、消费者理性消费,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度过一个快乐消费的购物节。
(责编:尹深、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