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靳东”仍泛滥,关心长辈别输给骗子

发布时间:2025-01-08 07:44:17 来源: sp20250108

  ■ 社论

  提防“情感类诈骗”,仍需要多方合力。

  今年1月23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对假冒演员“靳东”诈骗案作出一审判决,主犯被判三年有期徒刑。一个假“靳东”倒下了,但假“靳东”并没有从短视频平台销声匿迹,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曾经被虚假爱情所围猎的一些中老年女性,再一次陷入其他假“靳东”的“甜言蜜语”当中。

  从法律角度来讲,假“靳东”现象其实并不复杂。毫无疑问,这些骗子符合刑法当中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虚构事实让受害者产生错误认识,进而自愿处分自己的财产。另外,诈骗分子也侵害了这些明星的肖像权,需承担民事责任。但这种事后的惩罚并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找到这些老年人被骗的原因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近年来,类似骗局屡见不鲜,在短视频平台上活跃的假明星也不止“靳东”一个。这些诈骗手法基本相似,在假冒演员“靳东”诈骗案主审法官、静安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陶琛怡看来,无非这几点:利用名人崇拜心理、社交平台的算法和推送机制,以及老年人的情感空虚,伺机实施犯罪骗取钱财。

  这类骗局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简单易操作,二是“一眼假”。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这些骗局被曝光之后,大部分人会诧异,为何还会有人被骗?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这其中约1.7亿是网民。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哪怕只有一小部分老年人容易被骗,那也会是不小的人群。

  陶琛怡法官总结的犯罪手法特点,其实已经点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名人的崇拜心理固然一时很难改变,但是社交平台的算法和推送机制是可以改进的。当前的算法机制,极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一旦这些受害者被骗局吸引,算法会持续不断地推送假“靳东”的视频,最终的结果只会让这些中老年女性越陷越深。在此方面,一些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提防“情感类诈骗”,仍需要多方合力。首先,对于平台来说,除了利用技术手段打破信息茧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减少类似虚假内容的出现。靳东本人在一次公开回应假“靳东”时,也点出了问题关键:“网络平台监管不力,难逃其咎”。

  《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使用者发布的音视频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的,应当依法依约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

  这些假明星的视频,无疑也侵害了这些明星的合法权益。随着AI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也需要提升对于信息真实性的鉴别能力。网络平台如果明知或者应知这些视频被诈骗分子用于诈骗,而没有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最后,提防“情感类诈骗”的关键,还在于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从报道来看,这些被骗的中老年女性大多数丧偶多年,尽管内心对于感情有很强烈的需求,但是因为内心道德的束缚,其往往耻于对外表露,更不愿意对子女提及。网络的隐秘性给了她们安全感,但也让她们容易陷入骗局。

  假“靳东”案被告人的辩护律师称“实际上老年人是很缺爱的,他们(犯罪嫌疑人)对这些老年人比她们儿女都关心得多。”甚至有些老年人已经看出了骗局,但是喜欢这种“情绪价值”,从而沉溺其中。

  这其实是提醒广大老年人的子女,要多多关心长辈的情感需求,不要在关心自己长辈的问题上“输”给骗子。(新京报)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