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6:40:07 来源: sp20250104
深圳市南山区南园绿云屋顶共建花园。 一十一建筑设计事务所供图
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的“疗愈花园”。 资料图片
微花园,顾名思义,意为小而美的绿色景观。伴随城市更新,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环境的精细化提升。微花园,以其面积较小、更新轻微、灵活性强、实施便捷等特点,成为城市更新的基本单元,分布于社区楼下、胡同角落、街区沿线等公共空间中,让城市缤纷多彩。
发现日常生活之美,留住城市空间烟火气。家门口的绿色景观保留着人们的生活记忆,体现着四时变化之美。微花园的营造,在尊重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专业设计指导,实现社区环境景观美化、生活美学提升。在北京,一些小微空间在被改造利用后,成为各具特色的微花园。比如,由居民与专业团队共同设计、建造的“史家胡同微花园”,便探索了老城“留白增绿”新路径。以其中的“墙根儿花园”设计改造为例,团队对已有花池进行修复性设计,选择与胡同院墙一致的灰砖,又利用闲置瓦片等,以镂空花样砌筑花池,使其可以当长凳坐,也可以摆放花盆,实用且美观。设计团队还在墙上设置搁板和木格栅花架,在扩大空间的同时,增强微花园的艺术感,营造出“花枝半倚墙,园畦多种瓜”的美好生活场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朝阳门微花园示范中心,则围绕疗愈景观、可食用景观、胡同生活景观等设计多个主题微花园。在“胡同生活微花园”中,设计团队借助窗框等旧物,营造立体花园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小场景,使微花园成为连接居民情感的桥梁。
融入自然田园之美,赋予城市空间生命力。藤架上的葫芦、窗台上的盆景,无不体现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城市生活中的绿色空间虽小,却如同一片绿洲,让人们置身其中时能够感到身心愉悦而放松。在深圳,南山区南园绿云屋顶共建花园充分利用屋顶空间,打造绿意盎然的花园景观。设计团队将塑料物流转运箱改造为种植箱,并通过堆叠组合营造出富有层次感的空间,特意设计的浅绿色箱体形成轻快明亮的视觉效果,不同深浅颜色的几何图形则弱化了场地中的矩形框架和方形种植箱带来的生硬感。设计团队还精心选择种植花和叶子小巧、枝干随风摇曳的植物,让人们在屋顶悠闲散步时,获得舒适惬意的享受。绿色微更新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自然融入都市,还在于引导大众在亲近自然中进一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在上海,设计团队在百草园(一期)建设中,鼓励居民把自家植物带到花园与大家分享,并在整形、培土、播种、扦插等环节中注重亲子参与,使居民亲身感受泥土的温度、种子萌发的力量,与自然生命共同成长,于潜移默化中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彰显社区文化之美,增强城市空间归属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访谈,深入探索社区空间文化的演替和结构布局,以艺术手法将社区文化融入微花园设计,是传承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关系的重要方式。在北京崇雍大街,设计团队充分利用周边商铺的“夹缝空间”,以针灸式手法将30余处充满北京特色的微花园植入线性街区,并以“提笼挂鸟”“斗蛐蛐”“滚铁环”等老北京民间活动为主题,形成具有艺术性、故事性的景观装置,既为街区增添了文化味,也为城市夜景带来一抹亮色,深受居民喜爱。在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一处原本黄土裸露的空地经过重新布局化身“疗愈花园”,不仅为居民提供了绿色休憩空间,更吸引大家在此互动交流,共同参与花园治理,有效提升社区凝聚力。这些设计实践通过整合重组社区环境资源,营造更多集体性、共享性的文化和生活空间,带动片区整体环境的提升。
凸显人文关怀之美,提升城市空间温馨度。微花园营造重在“以人为本”,设计团队应关注居民与其生活空间的紧密联系,基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小规模、渐进式、公众全程参与的方式,打造具有儿童友好、老年友好、生态友好等特征的微花园。例如,在广州、成都等城市,一些设计师将老旧社区的闲置场地改造为全龄友好的社区活动空间,将毗邻小学的杂草丛生之地改造成孩子们喜爱的“探索乐园”,弥补了周边空间的功能短板,重构社区交往和活动中心,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以“微”尺度实施“微”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趋势。微花园营造作为社区微更新的有效手段,在布局模式、公众参与、长效运维等方面逐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自更新内生机制。进一步完善微花园建设,总结经验启示,以微花园激发社区微循序的良性生态,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4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