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4-12-31 02:03:15 来源: sp20241231

原标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教师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以教师之强夯实教育强国之基。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安身立命之基、教育报国之本。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深刻认识到建设教育强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主动将党的主张、人民诉求、国家意志转化为自觉追求,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师者,人之模范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核心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必须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赋予了新时代师德建设新内涵。师德,是一部无形的教科书,是对学生最生动、最深远的教育。教师应以更高的道德标准加强自我修养,读好书、学文化,自觉以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陶冶情操、涵养德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明大德,也要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新时代“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广大教师应掌握教育规律和技术,把握学生身心特点,不断提高育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其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尤其需要加强悉心教导和价值引领。教师应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找准问题、阐明本质,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追求、科学思维方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要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严管厚爱、宽严相济,以爱育人、以情化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成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师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密切相关,其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进程。在网络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便捷多元,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广大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职业本分、一种精神追求,善于学习、终身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源源不断提供知识活水。当前,数字化转型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先机和发展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教育数字化”作出了部署。教师应提高自身数字素养,推动教学、科研、教育治理等全面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驱动教育现代化。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心怀“国之大者”,瞄准“卡脖子”问题,勇攀科学高峰,勇闯创新“无人区”,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高质量科学研究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鲜活生命,需要用爱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要始终保持对教育职业的炽热情感,自觉把对党和国家的挚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融为一体,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用智慧破解学生成长难题,用爱心铺就学生成才之路,成为党和人民满意、学生真心喜爱的好老师。坚守仁爱之心,还需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秉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追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情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业精神。

   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弘道传道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相互激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展开,学生们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越发关注国际事务。教师应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困惑,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理性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以文化人、以文明道的重要功能。广大教师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有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用以培根铸魂、以文育人。同时,还要树立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善于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富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陈超凡,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郝孟佳、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