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4:18:54 来源: sp20241109
图①:福建东山县铜陵镇丰汇水产巴浪鱼养殖基地迎来收获。 李江涛摄(人民视觉) 图②: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渔民在整理运装海产品。 曹建雄摄(人民视觉) 图③:海南临高县博纵村渔家乐讲解员为小朋友介绍海洋生物知识。 王开运摄(人民视觉) 图④:在浙江宁波市象山港,渔船队伍起航。 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图⑤:在山东日照市东港区的海产品加工车间,工人忙着包装产品。 董 轩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核心阅读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考察时指出,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靠海吃海,如何做好“海”的文章?本报记者奔赴各地渔村,踏访“海上田园”,走进加工车间,体验渔家风情,触摸海洋渔业全产业链条的蓬勃脉动,探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福建东山县深耕海洋牧场
“一条鱼”兴起一个富民产业
本报记者 刘晓宇
时针指向下午6点,夕阳余晖铺洒,海面染成金黄。“上排!”养殖户林进东面庞黝黑、手脚麻利,抬手一挥,七八个小伙子登上汽艇,驶向大海。
“今晚一定能收获不少。”养殖巴浪鱼6年,林进东对鱼情摸得透,是东山县铜陵镇出了名的“鱼把头”。马达轰鸣声里,林进东手指船舱里满满当当的冰块和一张大网,热情介绍:“巴浪鱼性子烈、游速快,咋样捕、咋样运,窍门不少。”
船行半小时,一片整齐排列的塑胶渔排跃入视线。这里是林进东创立的丰汇水产蓝圆鲹优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9个渔排、900余口网箱就是巴浪鱼的“家”。“这儿海水深,水流快,水质也好,特别适合巴浪鱼生长。”林进东说。
为啥选择养殖巴浪鱼?林进东笑着解释,“野生巴浪鱼肉质柴,过去渔民当成‘杂鱼’,卖不上价钱。几年前,几条野生巴浪鱼苗混入了网箱,没想到人工饲养半年后,巴浪鱼体形壮硕、肉质鲜嫩。”瞅准商机,林进东试着开展规模化养殖。
一道道难题随之而来。巴浪鱼游速快,食量大,可喂多了不消化,影响成活率;喜居深海冷水,网箱要远离码头……学技术、大胆试,林进东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养殖模式:冬天水温低,饲料搭配虾肉,增加鲜味,既让鱼儿吃得好也游得欢;等到了夏季,水温升高,就要减少投食。“预计今年能收获超90万斤巴浪鱼,产值超5000万元。”林进东算起账。
渔船“小改大、木改钢”,网箱渔排升级改造……现代化养殖设施,为丰产夯实基础。林进东的养殖区所在的铜陵镇海域,是东山巴浪鱼养殖集中区和优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这里的养殖面积达500余亩,产值可达2.5亿元。“目前‘先行区’已经完成3万多口网箱渔排改造,接下来继续向周边拓展。”铜陵镇党委书记杨文聪介绍。
从捕鱼到“牧鱼”,林进东带着老伙计们走上深海养殖的新路子。“去年,我开始跟着养巴浪鱼,技术、销路都不成问题,一年能挣80多万元。”樟塘镇港西村养殖户林孝说。“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巴浪鱼养殖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预计今年全年养殖巴浪鱼1600万斤。
东山县海水养殖面积达79.33平方公里,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近年来,县里引导养殖户采用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塑料浮球替代木质渔排、泡沫浮球等传统养殖设施,全面推动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同时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大海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接下来将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养殖效益,带动更多渔民致富。”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陵东说。
山东日照市东港区建设海鲜车间
一条产业链加工产值超47亿元
本报记者 李 蕊
碧浪抚岸,港汊弯弯,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标准化养殖厂房和露天养殖池错落分布。
不远处,拓洋渔业专业合作社里,加工自动生产线快速运转,清洗、分割、冷冻、包装,一只只新鲜章鱼被制作成了翻花小章鱼。“我们推出了虾丸、虾滑、虾饼、翻花小章鱼等30多种海洋食品,深受市场欢迎。”合作社负责人付冠强如数家珍。
从捕鱼到养鱼,再到发展精深加工,付冠强追着“潮头”跑。“最开始干海洋捕捞,‘望风出船,靠天吃饭’。后来盖起了标准化养殖厂房,靠技术养鱼,规模一点点扩大。”
产量上来了,咋样增效益?“不少人喜欢尝‘一口鲜’,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准没错。”摸爬滚打多年,付冠强点子多、懂经营。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周边4个渔村通过党支部联建方式,成立拓洋渔业专业合作社,付冠强成了带头人。“大家伙资源互补,打通养殖、供货、加工、销售等链条,一块儿把产业做大做优。”付冠强说。
海产品变食品,“鲜”是关键。在高标准加工车间,净水处理、制冷系统、绿色环保载冷剂等60台设备一应俱全。在储运环节,自动分拣,冷链运输,无二次接触。“我们研发了海鲜干货、休闲零食、即食产品等,海产品‘游’上生产线,‘身价’翻番。”付冠强说。
好产品如何闯市场?搞直播,打品牌,提高知名度。“锅底少油、中到大火翻炒……”辛辣小章鱼滋滋作响。对着镜头,主播“90后小渔夫”边烹饪边讲解,2.6万粉丝在线“赏味”。为了拓展线上销售,合作社组织主播到车间、码头直播带货,带着网友感受海味。“我们还跟水产育苗、养殖、加工等8家企业签约,产业上下游合作,统一供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标识,擦亮‘江阿公’品牌。”付冠强介绍。
产业链连着利益链。如今,拓洋渔业专业合作社营业额达2400多万元,带动周边23个村750多户渔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形成了订单销售、就业务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带动渔民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
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延伸产业链,向精深加工要效益。”东港区海洋发展局局长赵伟介绍,全区3个沿海镇(街道)共有工厂化养殖户1586家,水产品加工产值47.2亿元,同比增长26%。
“海产品加工亦工亦农,连城带乡,接下来我们将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加工企业,构建线上线下冷链物流体系,打造集养殖、育苗、加工、仓储、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赵伟展望。
海南临高县打造海上乐园
一条海岸线带火渔家乐
本报记者 孙海天
“快来,这里有几只小青蟹!”夜幕降临,临高县东英镇博纵村的海滩上十分热闹。王开省头戴夜灯,前方引路,游客们穿着胶鞋、手持蟹钳,顺着灯光在礁石缝隙里搜寻海螺和螃蟹,不一会儿,小筐就装得满满当当。
博纵村依海而建,海岸线延绵约1.3公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渔船。抓鱼拾贝是王开省的乡愁记忆。大学毕业后,他返乡创业,投资50多万元,办起村里第一家餐饮店——“博纵故事”。“没承想,刚开业就遇上国庆假期,一天就招待三十来桌客人。”王开省说。
“开门红”让他来了劲头。流量咋样变“留量”?王开省将目光落在了村里的原生态海岸线。赶海、海钓、出海捕鱼……王开省挨个尝试,把村民们习以为常的农活农事变成了体验观光项目。“游客能吃、能玩、能体验,越来越多的‘头回客’变‘回头客’,每年净收入20多万元。”
红火的生意,点燃了乡亲们的热情。村民陈小真在村口办起了“外滩故事餐厅”。游客络绎不绝,全家上阵帮忙。她感慨,“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60桌客人,每月能多收入上万元,比捕鱼卖鱼挣钱多了。”
“碧海银滩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博纵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德光信心满满。这些年,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清巷道、净沙滩、废弃渔船改造成微景观,墙壁上涂满生动彩绘,渔家风情更加浓郁,“村子及周边开办民宿12家、海鲜店9家,为68人提供就业岗位,每月接待游客过千人,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下一步,我们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美化环境,把小渔村打造成美丽乡村,让游客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张德光介绍。
文旅融合,促进渔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投入产业资金1200多万元,把东英镇美夏港打造成美夏国际休闲海钓中心;在调楼镇抱才村,建设休闲渔业等项目……临高县积极引导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依托东英镇近15公里海岸线资源,发展滨海民宿、滨海旅游等新产业。“县里推动渔业与休闲娱乐、旅游观光、餐饮美食等有机融合,休闲渔业成了渔民增收新渠道。目前,全县已完成渔业转产转业500多人,今年计划对550多名从业人员进行统一技能培训,推动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文旅、渔旅融合发展。”临高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聪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1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