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4:41:41 来源: sp20241109
“依恋理论”“神经美学”“近代与前近代”……这些“艰深之词”与丰子恺(1898—1975年)的《小猫亲人》《鹬蚌相亲》等“浅易之图”同时出现在一本学术刊物中,“严肃活泼”的风格成为学术圈独特一景——作为国内首部漫画学术刊物,近日创刊发行的《漫画研究》第一卷以“丰子恺艺术研究”为专题,集结10余篇中外研究论文,在学术视野下解析这位心中为“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四事所占据的赤诚之人,何以成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
作为《漫画研究》总主编,无党派人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日语漫画文创专业教授陶冶近日接受《中国新闻》报专访,分享该刊创办背后的故事,以及高校研究者们为何联合起来为“二次元”(网民对漫画的称呼)注入“学术之力”,为当下社会提供新的滋养。
陶冶 受访者供图首部漫画学术刊物的诞生
“科学是分析的,艺术是理解的”“科学是创造规则的,艺术是探求价值的”……1922年,丰子恺在《艺术教育的原理》一文中论述艺术与科学的种种不同。彼时,这位艺术大师不会想到,一个世纪后,他成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分析”对象,中外学者们从他的作品与理念中“探求价值”,为当下的艺术与教育提供养分。
“在中国,说起漫画,丰子恺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2月20日,在二外中国漫画文创研究院,陶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学界对于中国漫画的起源和定义尚无定论,但自1925年上海《文学周报》连载丰子恺画作,并由该刊主编郑振铎为栏目定名“子恺漫画”后,“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丰子恺也因此被视为“中国现代漫画事业的先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2023年是丰子恺诞辰125周年,当时正在筹备中的《漫画研究》将丰子恺作为创刊号的主角,向多所高校、漫画界的相关研究者发起邀约。经历一年论文征集、双盲审等流程,最终收录15篇论文、共200多页的国内首部漫画学术刊物《漫画研究》第一卷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装帧精美的“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
“丰子恺不仅是漫画家,也是书法家、教育家、翻译家……我们通过几个板块进行梳理,从不同角度展示部分最新研究。”陶冶翻开《漫画研究》的目录页,“比如第一篇《依恋理论视角下丰子恺漫画中的亲密关系》,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需要慢慢研读;首都师范大学赵宏教授的《试析丰子恺书法艺术风格及其早熟和一贯性的特征》,非常专业,坦率地讲,我都读得很吃力。但即使难懂,人们也能够通过这些文章认识到,漫画在社会中承担的功能是方方面面的。”
《漫画研究》第一卷 受访者供图首个“漫画学会”的责任
《漫画研究》第一卷内页有一处设计巧思:右下角页码处绘有翻页连环画,快速翻动厚厚的书页,一个八字胡往上翘、拿手杖戴礼帽的“绅士”小人不停变换动作,十分逗趣。
这个漫画小人是《漫画研究》主办方北京漫画学会的标识形象。该学会成立于2021年,是北京首家以漫画研究、教育、国际交流与传播为使命的非营利社会团体,陶冶是首任会长。
已运转2年多的北京漫画学会成为国内外多所高校以及社会团体的交流平台,新创办的《漫画研究》则通过具体的传播渠道让这些交流变得更具象化。
“第一卷出版后,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丰羽联系我们,希望能全文转载。澳门漫画从业员协会会长黄天俊希望加强交流。知名漫画家张乐平的后人也托人来帮他买一本。”陶冶说,《漫画研究》出版后引起了热烈反响,有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提供资金支持。但为确保权威公正,他拒绝了“资本”,宁愿“赔本赚吆喝”。
“我现在有一种‘自负’——我们代表中国当代漫画研究的水准。我们有责任把《漫画研究》的质量保持在最高水平。”陶冶说,“当我们十年后回看中国现代漫画的发展,《漫画研究》一定会在其中留下痕迹。”
《漫画研究》第一卷收录的《在日丰子恺研究述评》详细梳理了日本学界对丰子恺的研究现状。该论文作者系二外青年教师、北京漫画学会秘书长孙按蕾与二外副教授菅田阳平。受访者供图1980年代的“漫展”什么样?
陶冶与漫画结缘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内蒙古读初中时,他向《呼和浩特晚报》投了两幅漫画作品并成功发表。此后,他的漫画不时见诸报端,还得到了时任《北京晚报》美术摄影部主任、漫画名家王复羊的赏识。
1986年,陶冶考入二外亚非语系日语专业。当时国内漫画界正经历一波热潮,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职工漫画组每周举办“漫展”——现场拉起一圈铁丝,铁丝上有很多小夹子,漫画爱好者把自己的作品夹在上面,大家转着圈欣赏,互相提意见。每周二,陶冶都会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从学校赶到天安门东侧的文化宫参加活动。活动现场还经常出现供职于报社的知名漫画家,如《北京晚报》的王复羊、《工人日报》的何韦等,他们看中哪幅画便取下带走。“大家都期待着自己的画被拿走,拿走后过一两周就见报了,还有5元、10元的稿费。”
30多年过去,漫画依然受到年轻人喜爱,陶冶偏爱的单幅漫画却似乎已经“退流行”。这种用寥寥数笔的简约画面展示社会现状、表达个人观点、传递社会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否会被时代淘汰?陶冶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他看来,漫画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快乐,也能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尤其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在科普传播、文化传承、宣传教育等方面,单幅漫画仍大有可为。而在文化交流领域,漫画凭借着跨越语言壁垒的天然优势,成了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载体。
“日语+漫画文创”如何培养人才?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到漫画的社会功能,比如传播信息、传承文化,而其中很核心的一点就是先要对漫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为此,陶冶把漫画带到高校课堂,让年轻人认识漫画、创作漫画,通过掌握这种“一图胜千言”的视觉艺术,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
1996年,陶冶赴日留学,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漫画学博士。2019年,他回到母校二外,主持创办全国首个“日语漫画文创”专业。在各高校积极探索“新文科”学科转型方向的热潮下,陶冶的尝试收效明显——近两年招生,“日语漫画文创”专业大受欢迎。而首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也让他对该专业的前景十分乐观。
课堂上,陶冶教学生绘画技法、创意设计。此外,学生还要参加中国书画等级考试(CCPT)等艺术类专业考核。但其目标不是将“外语生”培养成“美术生”,而是通过多维度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思辨、归纳、表达等能力。陶冶相信,“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会让你在很多领域都更加游刃有余。”(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报道)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