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4-12-24 05:23:23 来源: sp20241224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一系列中国立场、中国方案。5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加强交流互鉴的4点主张。去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并深刻阐释全球文明倡议,指出“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

  全球文明倡议以宏阔视野指引人类文明进步方向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团结与分裂两种取向相互激荡,挑战和机遇相互交织,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站在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着眼于团结各国共同应对世界文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倡议从理论层面指出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指明世界文明百花园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文明力量;从实践层面回答不同文明如何共处,为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正能量,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从中获得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也以自身发展有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独立自主,从国情出发,也借鉴各国经验,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取得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总结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倡导不同文明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展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气度和风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刻洞见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胸襟与担当。

  全球文明倡议深刻契合国际社会对于多种文明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共同愿望,自提出以来获得各方面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良渚论坛”、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等场合,多国政要高度评价全球文明倡议,认为全球文明倡议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高度契合,有助于推动以对话合作取代霸权思维。全球文明倡议作为重要共识,已经写入中国与俄罗斯、塞尔维亚、匈牙利、赞比亚、马尔代夫等多个国家以及中亚、阿盟、澜湄等地区的联合声明、新闻公报或宣言中。

  全球文明倡议以丰富意蕴回答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之问

  全球文明倡议以4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主张不同文明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携手解决好攸关世界未来和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人类文明进步绝不在于某一种文明一家独大,而在于不同文明百花齐放。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对待不同文明,各国只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打破交往壁垒、消除交流隔阂,相互汲取智慧养分,才能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近年来,各种全球性威胁与挑战层出不穷,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安危与共、荣辱相依,各国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然而,个别国家打着“普世价值”旗号,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挑动冲突对抗,破坏各国团结合作应对危机的努力。中国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既凝聚弘扬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也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价值实现路径上的特殊性差异性,有利于把全人类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各国走好现代化之路、建设美好世界提供正确价值指引。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是对文明根基的保护,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人类新的思想不断在传统文明的沃土中发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历史长河中涓涓流淌、熠熠生辉,不断为人类解决新的时代课题提供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跨越时空、跨越国度的优秀文化,既维护和珍惜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学习和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精华,从中探寻破解时代难题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立足于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对于深化国家间政治互信、经贸交往、务实合作有着重要作用,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夯实社会和民意基础。面对当前“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逆全球化思潮上升等诸多挑战,是走向共同繁荣还是冲突对抗,是走向革新进步还是停滞倒退,需要各国作出理性抉择。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拉紧国与国交往的纽带,架起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不断谱写世界多彩文明的新篇章。

  推动文明对话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有助于消弭文化间的陌生与隔阂,增强国与国关系的韧性,为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落地创造条件。人民外交在开展对外人文交往、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承担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新征程上,要继续发挥人民外交的重要作用,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水平服务外交大局。人民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人民力量,统筹民间资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重要贡献。新征程上,人民外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以元首外交为引领,密切配合官方外交,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和文明对话沟通,努力使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理念为国际社会更多人所理解和认同。

  深层次增进人民友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要坚持贴近人民,展示人民视角,表达人民意愿,不断推动中外人民相互了解和真诚沟通。充分发挥人民外交形式灵活、途径多元、受众广泛等优势,广交深交朋友,与各国政要、前政要、智库、学者、媒体、地方、社会组织和团体开展友好交流,特别是大力加强中外青年交流,传承和拓展人民友好事业,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全方位拓展交流互鉴。推动文明对话互鉴是一项重大任务,需要发挥合力、全方位拓展。要完善工作布局,拓展工作渠道,充实工作内容,通过举办交流互访、国际论坛等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搭建平台,推动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跨国交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向中国人民介绍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向各国人民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要求。人民外交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以外界听得懂、听得进的民间外交叙事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民间外交话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人民外交将努力深入挖掘生动鲜活的素材和案例,借助广阔交流平台,以国际化语言和方式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

  (作者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3日 09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