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6:11:06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社 雅加达4月1日电 题:印尼巴迪克为何“绣”龙凤?
——专访印度尼西亚遗产协会纺织品研究小组顾问、巴迪克研究者丹妮·普拉科萨
作者 李志全 陈诗梦
在印度尼西亚,上至总统,下至百姓,每逢重要场合都会穿着巴迪克(Batik)。这种色彩丰富、图案繁多的服装,被印尼人视为国服,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2023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的雅万高铁,在车站内部设计、车厢座椅方面,就采用了巴迪克传统蜡染风格。
印尼是“千岛之国”,不同地域有不同特色的巴迪克,其中就出现了以龙、凤、祥云、莲花等动植物或中式纹样为主要图案的设计风格。印尼巴迪克为何使用中国元素?印尼巴迪克与中国有着怎样的渊源?印度尼西亚遗产协会纺织品研究小组顾问、对巴迪克有着近20年研究的丹妮·普拉科萨(Danie Prakosa)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独家专访,就这些话题进行探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请介绍一下印尼巴迪克,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丹妮·普拉科萨:巴迪克是印尼的古法蜡染技艺,也泛指由这种工艺染成的花布或由其制成的服饰,深入印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故而被视为印度尼西亚民族身份的象征。
模特展示印尼巴迪克蜡染服饰。黄艳梅 摄在早期爪哇王朝(1293年—1527年)时期,巴迪克是国王和政府官员穿的官方服饰。虽然王宫外的普通人也想穿巴迪克,但王室使用的巴迪克图案在王宫外是明令禁止的。这些特定的王室图案在爪哇语中被称为“Larangan”,也是“禁止”的意思。平民对巴迪克日益增长的需求创造了很多商机,除“Larangan”图案以外的更多样式被设计出来。
丹妮·普拉科萨(Danie Prakosa)展示她收藏的巴迪克蜡染布料。李志全 摄印尼传统巴迪克,或在王宫内创作,或在平民中发展,无论哪一种图案都有一个美好的寓意。爪哇人从在母胎中孕育开始到出生,到经历童年、青少年、婚姻,再到死亡,日常生活与传统仪式都会使用巴迪克。可以说,巴迪克是爪哇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爪哇社会的传统,特别是涉及巴迪克的传统,至今尚存。在爪哇家庭与社会中,每个蜡染图案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被一一传至下一代。
丹妮·普拉科萨(Danie Prakosa)展示她收藏的巴迪克蜡染布料。李志全 摄2009年10月2日,巴迪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日子随后被印尼政府定为“巴迪克日”。巴迪克历史悠久,在当代仍蓬勃发展,这是它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因素。如今,巴迪克不仅是印尼的民族之宝,也是世界的瑰宝。
中新社 记者:巴迪克是如何走向国际舞台的?
丹妮·普拉科萨:印尼政府非常重视推动巴迪克产业的发展,专门为其颁布了两项规定,除了将每年10月2日定为“巴迪克日”,还要求政府官员每周至少穿一次巴迪克。此外,印尼许多学校要求学生穿着巴迪克,要进入一些办公场所也必须身穿巴迪克。实际上,时尚行业的所有细分市场,如男装、女装、老年服饰、儿童服装都广泛接纳、使用巴迪克布料,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可以穿着。
丹妮·普拉科萨(Danie Prakosa)展示曼德拉穿的巴迪克。李志全 摄在巴迪克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它成为印尼闻名世界的文化标志,变得更加时尚、新潮,受到外国消费者的青睐,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在印尼的国家庆典、大型国事活动中,包括印尼政府承办国际会议时,常为与会的领导人量身制作巴迪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喜欢穿巴迪克,他曾把巴迪克穿到印尼以外的地方。印尼总统佐科在一些重大国事活动中也常穿巴迪克,他的家乡梭罗就是巴迪克之城。
如今,在印尼工作、学习的外国人士都会购置几件巴迪克,用于出席正式活动时穿着,他们认为这是时髦的打扮,还能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
中新社 记者:除了印尼本土元素,巴迪克的蜡染图案还使用了龙、凤、祥云等中国元素,这些图案有何意义?
丹妮·普拉科萨: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的群岛国家,在亚洲贸易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数百年来,来自中国、印度及欧洲、中东的商人来到印尼,在这里经商并定居。在早期,中国人与印尼人在生活中交往互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开始对印尼产生影响,包括对巴迪克蜡染图案的影响。中华文化主要以物品(如盘子和罐子)为载体,漂洋过海到印尼,并与印尼传统蜡染图案相遇相融,就此融入。
中国传统服饰上的经典纹样。张云 摄 清代宫廷的代表性传统服装上的经典花鸟纹样。杜洋 摄融入中国元素的巴迪克主要分布在印尼爪哇北部沿海地区,如拉塞姆、图班、三宝垄、北加浪岸、井里汶、加鲁特、因德拉马尤等地。蜡染在这些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印尼语中有个专有名词称之为“Pasisiran Batik”。过去,拉塞姆巴迪克上经常出现象牙白色的中国陶瓷,图班和因德拉马尤的巴迪克因凤凰图案闻名,井里汶巴迪克的“祥云”图案结合了本土的云朵与南京云锦的配色。这些都能证明中华文化对印尼巴迪克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瓦当上的花卉图案。张涛 摄 以吉祥纹饰“凤凰纹样”为主题的花版、蓝印花布作品。许丛军 摄直到现在,印尼巴迪克还使用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图样,常见的就有龙。人们认为穿着带有“龙”等样式的巴迪克能带来好运。虽然印尼的爪哇传统故事中也有特定形式的龙,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龙形状独特,具有守护、驱邪、好运和利生育的美好寓意。
中新社 记者:为什么说巴迪克见证了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的融合?
丹妮·普拉科萨:如前述,巴迪克是印尼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巴迪克起源于爪哇王国时期,中国商人当时到印尼进行贸易,也将中华文化带到印尼社会。当时抵达印尼并定居的中国商人大多单身,或没有带家人,因此许多中国人与印尼人结合,婚姻使两个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他们生下的后代被称为“Peranakan”(土生华人)。为了适应当地文化,生活在印尼的华人如女性开始穿纱笼。由于巴迪克是印尼重要文化符号,华人为了融入印尼人的生活,也把巴迪克当作婚服。
19世纪中期,荷兰殖民者在巴迪克市场大获成功,在印尼经商的华人也看到这一商机。在巴迪克产业的发展中,印尼华人及其后裔适应市场需求创新巴迪克的图案设计,巴迪克与中国的渊源也主要体现在设计巴迪克图案时,将经典爪哇图案与传统中国元素相结合。
除了图案的创新,华人企业家还向巴迪克工匠传授技艺,这些工匠大多是印尼本地人,他们掌握了高超的蜡染手艺后,设计出带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图案,生产出精美绝伦的巴迪克布料。华人后裔所创作的巴迪克,既有中华文化的身影,又体现出印尼文化,不仅深受本国人欢迎,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庭中也有特殊地位。
2011年7月6日,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在广西南宁开设首家巴迪克布艺工坊,首次在中国展示印尼蜡染布工艺及其产品,推广这项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尼传统艺术。林浩 摄中新社 记者:如何从巴迪克的发展看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处?
丹妮·普拉科萨:华人来到印尼定居,两个民族的人相互学习、交流技巧,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一方面,中国是推动印尼巴迪克工艺发展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印尼人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蜡染工具“Canthing”,这种工具与华商的技术一道创造出更加精美的巴迪克。
巴迪克蜡染是一种十分精美的艺术品,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交汇的表现。除中国元素之外,巴迪克还采用阿拉伯书法、欧洲花束、日本樱花等图案,这说明印尼是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国家。(完)
受访者简介:
丹妮·普拉科萨。李志全 摄丹妮·普拉科萨,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的一个巴迪克蜡染世家。她从小就喜欢穿着巴迪克、制作巴迪克,巴迪克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迄今,她从事巴迪克蜡染方面的研究将近20年,向全世界不同国家的爱好者进行巴迪克蜡染的推广与介绍。
丹妮·普拉科萨是印度尼西亚遗产协会纺织品研究小组顾问,现在雅加达国际妇女俱乐部担任巴迪克蜡染圈负责人,该俱乐部成立于1950年,成员约400人。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