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重在“实”(大家谈)

发布时间:2024-12-21 14:46:24 来源: sp20241221

  随着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负担有效减轻,但仍有一些地区存在形式主义顽瘴痼疾。本期大家谈聚焦各地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的实践,探讨如何更好为基层工作减负赋能。

  ——编  者  

  

  把钱用在刀刃上

  北京市西城区  张向阳

  工作多而杂,支出本就大;有时一些事项要求村级组织协助开展,却没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应对各类检查,还有更多支出……在一些农村,村级财务负担过重,成为影响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基层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承担着许多为民排忧解难的一线任务。有限的资金怎么用,群众都看在眼里。把每一分钱、每一份力都用在“刀刃”上,才能出实效、创实绩,让群众满意。如果派给基层的任务,不看实际情况、不顾客观条件、不问群众所需,只为应付检查而增人设岗摆“花架子”,只会耗费人力物力做无用功。

  天津市河西区明确要求“不得随意增设基层权责事项”。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划好部门履职责任清单,构建分工合理、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让基层干部知道该办什么事。如今,各地区各部门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让事项边界更加明确,让权责更加明晰,是为基层减负,也是为发展赋能。注重实际效果,把宝贵资源用在切实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上,把群众有没有得到实惠作为衡量标准,才能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

  

  让检查提质增效

  陕西省西安市  原韬雄

  或是“上午下通知,下午要材料”;或是走马观花,只看材料表格,不做交流指导;或是要求微信群、小程序打卡刷分,成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有时一天要迎接数个检查组,只能白天迎检查,晚上忙工作……在一些地方,检查多给基层干部造成不少烦恼。

  理不完的账、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过多的检查和考核指标,不仅浪费了基层干部本就有限的精力与时间,更影响他们的干事劲头和创新创造活力。“没材料就是不干事”“不留痕就是没做好”,检查“变味”造就的形式主义,会让基层“热在纸面、冷在实干”,令群众失望。

  检查是为了压实责任、促改增效,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应当充分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对症下药。近年来,“一线工作法”、蹲点调研、“无扰督查”等工作方式,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点赞欢迎。扎进基层现场,向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的难点、疑点、堵点,才能以检查帮助基层解决问题、改进工作。

  

  理顺基层权责关系

  山西省太原市  郑洋洋

  “正面挂不下了,挂到侧面也得挂”,有基层干部如是说。“牌子多”“制度杂”“上墙乱”,是一些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挂了这么多牌子,就等于服务更多更好吗?实际上,按照上级要求将牌子挂上了,工作怎么干,往往没了下文;一块牌子意味着一项职能、一套制度,这些却都压在了村干部身上。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受制于条件,很多工作最终还是没有实效。

  牌子多不等于服务好,减少牌子也不等于缩减服务。由此而言,为基层减负,形式上需要尽可能压缩精减各类牌子,实质上需要理顺权责关系,该上级担的责不能摊派给基层,该基层做好的服务,上级需要强化协调指导。比如在山西省阳泉市城区,当地社区居委会的牌子减少到3块。哪些是主责,哪些是协助,干部厘清了职责,就能更好发挥自身作用。

  实践证明,减少牌子背后的“无谓”负担,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才能更好激发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创造力。干部的精力更专注,基层发展的质效才能提上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30日 05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