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长城故事 凝聚团结力量

发布时间:2024-11-25 15:25:19 来源: sp20241125

  “嘉峪关始建于明朝,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来来往往的人们从这里通关、在这里补充给养。”在甘肃省嘉峪关市祁连社区,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讲得起劲。

  像这样的主题宣讲,张晓燕今年已经参加了50多场,每次宣讲,她都会补充新的内容。“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有责任守护好长城。”在张晓燕看来,到嘉峪关工作的22年,是一个持续学习的阶段,也是一个从心理上接近嘉峪关、感受厚重历史的过程,“讲好长城故事,凝聚团结力量,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2001年,张晓燕第一次来到嘉峪关。这是她第一次看到长城,远远看着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张晓燕心生景仰,对于长城的情感就在心中扎了根。次年,正值嘉峪关关城招聘讲解员,19岁的张晓燕应聘入职,从此在嘉峪关扎下了根。

  “我不是甘肃本地人,此前对关城了解不多,在这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解,压力不小。”张晓燕回忆起刚入职的日子,印象依然深刻。为了准备一份1万多字的讲解词,她抱着几十本书“啃”,硬是写出了20万字的初稿。

  只熟悉关城还不够,张晓燕总结参观群体规律,设计出6套讲解方案,有针对性地为专家学者、中小学生和文学艺术爱好者等群体服务。“要给参观者一碗水,必须有一桶水的储备。其中,民族团结的内容是重中之重,参观者们也都爱听。”张晓燕说。

  不久前,在讲解嘉峪关关城间隙,张晓燕拿出几张画像砖的照片,讲解内容从关城延伸到更久远的历史:“1000多年前,各族人民就共同宴饮、出行、狩猎、农耕和采桑。”一名游客马上回应道:“都是一家人,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听到这句话,张晓燕特别欣慰。

  立于戈壁,沙砾为邻,关城里夏天酷热、冬天严寒。张晓燕繁忙时每天要接待七八个讲解团,来回行走20多公里。风吹日晒中,张晓燕为将近30万人次的游客提供了讲解服务。2016年,张晓燕进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进一步从事文化研究、文物保护工作。

  秋日的嘉峪关关城逐渐凉爽,城外湿地边上的芦苇随风摇荡,城内树上的叶子渐转金黄。张晓燕和同事来到关城城墙边仔细检查——裂隙有没有扩大、是否存在空鼓和脱落现象、消防设施是否完备……一上午时间,他们检查完毕,又前往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查看文物展陈、室内设施安全等情况。现在,张晓燕常常行走在野外调查的路上,有了更多认识长城本体和附属设施的机会:“参与保护也是一种学习,能更加综合、全面地了解本地民族团结的历史。”

  了解得更多,就应该讲得更多、讲得更好,这是张晓燕对自己的要求。为此,她深入发掘嘉峪关文物中的民族团结故事并出版相关作品,参与开发“一骑绝尘驿使来”“边塞诗之路”等研学线路并编写研学教材,策划“我在嘉峪关修长城”戈壁石艺画主题文创展。

  “我要继续讲好长城故事,挖掘和阐释长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张晓燕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30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