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方式打开《茉莉花》——一位台湾音乐教授的艺术辅疗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23 04:29:50 来源: sp20241223

  新华社福州10月27日电 题:别样方式打开《茉莉花》——一位台湾音乐教授的艺术辅疗探索

  新华社记者刘畅

  “《茉莉花》这首民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徵调,徵调式乐曲活泼欢畅,具五行中的‘火’性,让人心情愉悦、益气安神。”这是台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赖锡中为他的艺术辅疗对象开出的“音乐处方”。

  这位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辅疗研究的音乐家认为,中国音乐的“五音”与“五行”一一对应,也关联着人体五脏,可感染、调理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他所从事的“艺术长照”工作,是不少台湾艺术工作者探索的新领域与新职业。

  赖锡中正在福建参加“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日前向新华社记者谈起他的中国民族音乐探索之路。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赖锡中从小喜爱音乐,年少时家里希望他做水电工贴补家用,但他偏偏用辛苦做工赚来的钱苦学二胡,又如愿考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

  取得音乐硕士学位后,赖锡中入职高雄市的民乐团,后担任团长。上世纪90年代,两岸文化交流热潮兴起,他曾率团赴大陆多个城市巡回演出。

  “那时乐团间的乐谱是流通的,我们排演了京剧《杜鹃山》中《乱云飞》选段的民乐版,难度非常大,在北京音乐厅演出非常成功,还去了哈尔滨、上海等城市巡演。”回忆起当年登上大陆舞台,赖锡中仍难掩激动。

  从乐团辞职后,赖锡中走进台南艺术大学成为讲师。第二年就晋升副教授,他却决定让自己“变回学生”——考取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工作日在台南教书,寒暑假则师从民族音乐学家王耀华,主攻儒家传统祭祀音乐。

  从小听着台南孔庙祭祀音乐入迷的赖锡中告诉记者,台南孔庙的祭祀音乐与台湾其他孔庙不同,添加了中国古老的器乐曲调“十全腔”。“十全腔”是清代道光年间自闽浙一带传入台湾,并进入台南孔庙的礼乐体系。作为闽台同源的传统音乐,对它的整理记录是两岸音乐史研究的共同课题。

  30多年来,赖锡中对台南孔庙祭乐的研究从未中断。他认为,有社会责任的研究者应走出象牙塔、走入民间。以艺术促进健康,就是他正在深耕的新事业。

  台南艺术大学远离市中心,赖锡中发现,学校附近社区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外工作,空巢老人比例很高。于是,一个“艺术陪伴”计划在他脑海中生成。“2017年开始,我们把音乐课堂搬进了社区。”

  “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教老年人一种音乐行为,如唱歌、舞蹈、打鼓,二是请老人教年轻人,可以是本地历史、非遗制作,或讲故事。”他说,互学效果好过单向学习。

  有关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65岁以上人口逾420万,约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17%。如何帮助老人幸福安度晚年,是两岸共同关注的课题。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康复力量,艺术陪伴、艺术辅疗和艺术长照分别对应不同阶段的长者照顾。”赖锡中说,在他主持的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让高龄者有幸福感地“优雅老化”是专门的研究课题,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和经典民歌旋律给了这项研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赖锡中与同业人士成立了艺术长照协会,通过培养“艺术长照师”,让艺术辅疗有了更多的实践。此次到福建参加“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他希望有机会分享这方面的经验与思考。

  音乐不只是表演,更具有陪伴和辅疗功能。这位致力于中国民乐传承的宝岛音乐家,正以新的方式“打开”传统经典。

(责编:曹欣悦、吴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