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丨申遗成功,总书记阐明深意、提出要求

发布时间:2024-11-28 04:40:24 来源: sp20241128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对进一步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出要求。

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价值。

对于这次3个项目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其中深意。

——“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其中2个方面。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越多文化遗产得到认识和关注,越能帮助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越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

另一方面,自然遗产的丰富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息息相关。让自然遗产更丰富、更受到珍视,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向世界形象地诠释了“何以中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的世界文化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

——保护方面,“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创新推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通过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治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地质地貌得到原生态保护……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通过总结申遗成功经验,健全长效机制,我们才能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传承方面,“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历经逾7个世纪的北京中轴线仍在生长。无论是晨跑通过古老万宁桥的市民,还是陶醉在鼓楼一层沉浸式数字展中的游客,都在其中感受着穿越古今的魅力。

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历久弥新、造福于民。

——弘扬方面,“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繁荣人类文明、分享成功经验、加强保护合作——从世界遗产起笔,中国正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策划:张晓松

主笔:徐壮

视觉:金小茜、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编:白宇、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