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12:22:46 来源: sp20241228
12月16日,北京市委党校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4.3万人。自2017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六连降”,人口区域分布呈现多点支撑、梯度分布格局,人口健康水平与文化素质位居全国前列。
《蓝皮书》指出,北京市仍处于经济动能转换升级的“人口机会窗口期”,且短期内不会关闭。同时《蓝皮书》建议,未来将更多关注点放在人口结构均衡、改革红利和人才红利释放上,同时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在打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增强北京人口发展活力。
常住人口规模稳步下降
根据《蓝皮书》,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4.3万人,户籍人口为1427.7万人,呈现常住人口规模稳步下降、户籍人口规模继续增长的特征。此外,2022年,常住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步出现负值。
2023年北京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分别为2195.4万人、2194.4万人、2191.7万人、2190.1万人、2189.0万人、2188.6万人;户籍人口分别为1362.9万人、1359.2万人、1375.8万人、1397.4万人、1400.8万人、1413.5万人。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六连降”背后,既有主动因素,也有被动因素。
“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市的逆城市化分流。实际上,这是国际上大都市的普遍做法,很多国家繁荣依靠的是城市群,而不是单个的城市;另一方面,北京市也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出生率总体下滑,城市成本升高,导致一些年轻人回归小城市生活。”盘和林说。
此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院长、《京津冀蓝皮书》主编叶堂林指出,近年来,北京一直在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主城区人口密度,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自2016年以来连续下降,也是契合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符合北京减量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根据《纲要》,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远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有统计数据显示,2014—2021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下降15%。在2010—2020年两个普查年度,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减少72.8万人。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
从人口结构来看,《蓝皮书》指出,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仍高于全国。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为465.1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21.3%,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2015年开始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22年下降至1590.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下降至72.8%,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蓝皮书》还显示,自2010年以来,北京市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就呈现连年下降态势,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则基本呈现上升态势。
第三产业即各类服务业或商业,包括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
在知名评论家解筱文看来,按照目前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推动养老和医疗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盘和林也指出,未来,北京更适合高端的服务业,包括法律、科研和金融等。随着北京市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的疏解,将更有利于相关重点产业的活力释放。
《纲要》明确,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先导作用。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
站在“人口机会窗口期”
从人口分布来看,《蓝皮书》认为,北京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和比重下降,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平原新城人口规模和比重总体相对增加,生态涵养区人口规模波动变化,多点支撑人口格局不断形成,人口的空间分布更趋均衡。对此,《蓝皮书》提出,人口分散布局有助于北京市实现多点平衡发展。
同时,《蓝皮书》指出,北京市人口健康水平与文化素质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户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47岁,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4年,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北京市每10万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56181人。高素质劳动力规模稳定,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北京正处于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但这不是把蛋糕切了分,而是都要把蛋糕做大,但是外围的速度要加快,中间的速度要放慢。在往外疏解的同时,也正不断吸纳更多的人才到北京周边发展。”叶堂林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蓝皮书》指出,北京市仍处于经济动能转换升级的“人口机会窗口期”,且短期内不会关闭,这给北京加速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升级提供了必要的窗口期。并建议,未来将更多关注点放在人口结构均衡、改革红利和人才红利释放上。
随着京津冀人才发展改革新政陆续出台,助推了区域人才政策衔接、人才资质互认、人才服务标准协同,为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蓝皮书》建议,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在打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增强北京人口发展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不久,为进一步优化北京市营商环境,北京正式发布了“北京服务”品牌。其中,“打造高效协同的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就作为打造六大环境中的第一点,具体包括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支持各类技术转移机构跨区域提供服务,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广泛汇聚、自由流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等。
盘和林表示,未来北京的发展,政策上还是要由改革和开放推动,改革就是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开放就是减少壁垒、促进对外交流。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程靓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