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19:48:18 来源: sp20241223
宋喆(化名)所在的村庄有一条清澈的溪流,岸边绿荫喜人,这条溪流是当地主要饮用水水源水库的主要支流之一,部分流域属于二级水源保护区。溪边风景优美,节假日常常吸引很多游客来玩,但部分游客缺乏环保意识,下水嬉戏、露天烧烤,离去后还会留下一地垃圾。塑料袋、西瓜皮、饮料瓶散落在溪边甚至漂在水面,给当地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露营乱象迭出
宋喆是一名河湖卫士,他告诉记者,现在来溪边露营的人越来越多,热闹之后留下的垃圾也变多了。“很多文明素质高的游客会把垃圾带走,但也有一些游客把垃圾留在那里。风一吹,垃圾就飘到了河里。”在东部某省长期从事当地水库上游水源环境保护督查工作的梁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果碰到大雨天,遗留的垃圾不及时清理就会被冲入饮用水库,造成水质隐患。此外,宋喆提到,还有些游客会去村子里风景好的地方露营,曾有游客拿了附近村民种的玉米、番薯。
90后露营爱好者孙思远刚“入坑”时也会偏好去风景好的野地露营,但一些游客的不文明野营行为把她“劝退”了。孙思远之前常去一个野地露营,但有一次去那里时发现满地都是垃圾,还有随地大小便的痕迹。孙思远说:“这种比较偏僻的地方也没有环卫工人来打扫,垃圾会被遗弃在这很久。”
这些所谓的“野地”并不是真正无主,它们通常归属于附近的某个村集体。孙思远野营时也遇到过被村民劝说离开的情况,“村民说这里不让露营,也不让用火”。有一次村民还为此报了警,虽然警察态度很友好,只是劝说他们以后不要再来,但是这种令人窘迫的情景也让她的露营体验大打折扣。
孙思远说:“我其实很能理解这些村民。他们不确定来的游客有没有文明素养,如果游客扔下垃圾不管,或者因野外用火而引发火灾事故,最后承担责任的还是本地居民。劝我们离开其实也是为了安全和避免麻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梁勇介绍,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依规应进行全封闭式管理,但针对二级保护区河道内的烧烤、戏水、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缺少明确的执行规范。当地水源办选择投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区内水源保护和管理。市水办还专门为水库制定了水源保护工作检查考核办法,主要考核相关乡(镇)辖区内的旅游行为、村容村貌、河流保洁、河道管理等,考核结果与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发放挂钩。“水库管理部门在巡河中发现垃圾会通知相关乡镇立刻整改,这些照片定时定位,一般两个小时内就能解决问题。”
在梁勇看来,露营烧烤一方面可能破坏自然景观,污染水体;另一方面也极易引发森林火灾,“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非常重要,如果森林烧毁,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影响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他们号召年轻职工组建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与当地热心村民组建的志愿劝导队在节假日联合巡逻,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宋喆参与的村民志愿劝导队就是为了应对在溪边野营烧烤的游客而组建的。2015年建队以来,他们一直在溪边竖标语、捡垃圾,用实际行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后,露营成为热潮,来溪边烧烤的人也增加了。宋喆说,政府没法明令禁止露营,但很多人露营时会带着烧烤设备,随着露营人流量增加,管理成本更大。
现在,对于在溪边烧烤、使用明火的游客,志愿劝导队会通过挂横幅、发宣传单、无人机播放劝导语音等方式来劝导,旺季还会加强人力投入。经历十多年如一日的长期宣传保护,梁勇表示,相较过去,许多年轻人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都有明显提升,非常配合他们的工作,这也减轻了工作难度,可以实现有效劝导。
不文明行为害人害己
文明露营,既与生态环境意识有关,例如不乱扔垃圾,不随意采摘花草植物,不破坏绿地草坪,不食用野果,不投喂野生动物,不使用自然水源;也与安全意识有关,例如选择安全的露营地,注意用火防火和使用电器的规范等。
露营中的不文明行为,除了给环境带来损害,也会给露营者自身带来危险。2024年3月12日,广西玉林有人在公园露营时使用卡式炉烧烤,发生爆炸,造成现场4人不同程度受伤。2022年4月9日,在广东揭东,有人在山林点炭烧烤引发山火。2021年12月11日,浙江杭州的一家三口夜间在野外公园露营时,在帐篷内烧炭取暖,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致一名男子身亡。悲剧屡屡发生。
在野外露营时,如何正确用水、用火、如厕,避免不文明行为发生呢?孙思远向记者介绍了专业露营者会采用的方法。
关于用水,露营者一般会自备水而不使用自然水源。如果需要洗涤,考虑到常见的洗涤剂、洗手液里残留的化学物质会污染环境,露营者会使用茶枯粉等纯天然洗洁粉,或者先用湿巾简单擦拭,产生的垃圾带回家处理,而不是直接在营地附近水源用洗涤剂进行清洗。
人有三急,野营中排泄物的处理也有学问,直接弃置尤其是弃置在靠近水源的地点,是不可取的。如果在步行范围内有人居住,可以考虑跟附近居民商量,付一点钱借用他们的厕所。如果在远离人居的野地,可以搭一个小帐篷,作为野营帐篷厕所,在帐篷里挖一个旱厕,大小便后将排泄物填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旱厕一定要远离水源,避免造成水污染。孙思远提到,现在有一种折叠的便携马桶,套上塑料袋,倒入固化剂可以让尿液结晶呈果冻状,之后再把它带走处理。
其次是用火问题,很多野营者缺乏规范用火的知识。卡式炉、卡式气罐是常用的野炊装备,但很多人不知道背后的安全隐患。孙思远说:“这种装备的价格区间很大,很多业余爱好者想着只玩一两次,就会选择比较便宜的产品,但这类低价装备可能质量不过关。”
如何规范使用野炊设备也是很多新手的知识盲区。除了卡式炉的使用要远离热源、没有用完的气罐不能随意丢弃等常识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卡式炉不能使用大锅。如果锅盖太大,盖住了整个气罐仓,锅的温度传导到气罐,可能会引起爆炸;使用过大的锅具还可能导致热源的集中,使气压上升,增加爆炸的风险。孙思远提到,她还见到过在野外隔离防火带直接生明火的野营者,而专业露营爱好者会配备灭火器这类装备。
文明露营任重道远
随着露营风越来越热,孙思远和周围的同好都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小众爱好受到了大众的关注,“露营在让我亲近自然、缓解压力的同时,也满足了我的社交需求,我很愿意给身边的人‘安利’露营”。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装备的涨价、不文明行为对露营群体形象的破坏等问题。
人们爱上了逃离喧嚣、亲近自然的野外露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走进山林的更深处。宋喆说,在溪流下游不属于水源保护区的河段,溪上秋千、竹排等项目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起来,连带着到水源保护区内露营的人也多了。这类意料之外“走红”的露营地还有很多。短视频带来的“泼天富贵”让一些地方措手不及,游客们“事了拂衣去”,当地政府和村民却要面对不文明乱象的苦果。监管机制的缺位、应对的滞后难以避免;同时,流量热度的飘忽不定也使管理投入的成本、收益难以计算。“我们这儿作为水源保护区,还有相关的保护政策、财政支持来保护生态环境,其他地方可能更没有承载这些流量的能力了。而且这种地方往往都在山区,村集体经济能力和管理能力都相对薄弱。”宋喆说。
梁勇提到,根据法律法规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内的所有工业企业都进行了关停搬迁,整改后涉及区域的镇级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原本靠土地出租和物业租赁收入作为村级经济来源的村级收入明显缩水。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工程升级改造等民生工程推进又加大了地方财政支出,乡镇在这类问题上面临的往往是财政与环保的双重压力。
运营模式相对成熟、管理服务比较完善的商业营地,也会因客人的不文明露营行为感到困扰。一名商业营地的经营者提到,有些客人觉得自己花了钱,就没有收拾垃圾的义务,虽然营地有垃圾桶,但客人离开时还是留下了满地狼藉。这名经营者今年在营地新种了草地,竖了“请勿踩踏”标识牌,但还是有人直接抄近路踩踏草坪,甚至有人图方便会开车越过草坪;也有客人为了拍照好看,不用防火毯,直接在篝火台上点火,篝火台下面的草是一定活不了的。但是为了让客人满意,商家也不好提太多要求。
作为一个露营爱好者,孙思远希望大家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能了解更多野营的专业技能,怀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文明露营。
宋喆说,他们对外来露营者的希望就是尽量不要在溪边烧烤,把垃圾带走,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实习生 刘雨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