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金融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4-12-15 14:36:54 来源: sp20241215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金融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张千千、刘羽佳

金融是国之重器。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金融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正从金融大国向着金融强国奋力前行。

金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今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位列前四。这是国有四大行连续7年包揽该榜单前四名。中资银行在排名前十的银行中已占据超一半席位。

金融机构快速攀升的资产总量,是中国金融业75年来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望来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长期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机构。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金融业改革发展大幕正式拉开,金融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75年来,中国金融业规模连连攀升。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不过数千亿元。2011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突破100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资产规模增长驶上“快车道”,2022年超过400万亿元,今年二季度末已超480万亿元。

银行业总资产全球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当下中国已迈入世界金融大国之列。

75年来,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1979年起,我国陆续恢复建立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专业银行。目前,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等并存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已经形成。

1984年,新中国第一只股票——“飞乐音响”诞生。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设立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推出科创板、成立北交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扎实推进。

图为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暨开市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李鑫 摄

我国金融业已从单一的存贷款功能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金融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4000多家,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75年来,中国金融业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A股和债券市场被纳入全球指数;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机制……随着综合实力提升,中国金融业在世界金融版图中的分量愈加重要。

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段时间,“科技金融中心”“科技支行”成为金融领域热词,多家银行在总行或分支行层面密集成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以更好服务科技创新。

回首新中国成立初期,服务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银行业曾在钢铁基地、重型机械厂、棉纺工业基地等组建分支机构,支持国民经济恢复重建。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75年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坚定不移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资金总量持续增加。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81.43万亿元攀升至2024年8月的近250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资金结构持续优化。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金融业不断优化资金投向。2019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近3倍,绿色贷款余额居全球前列。2021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平均增速达到30%以上。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科技创新类占比超过70%。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金融业坚持以民为本、服务民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大病保险覆盖12.2亿城乡居民;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32万亿元,授信户数覆盖超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内,青田农商银行服务队志愿者上门服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及时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位于北京西交民巷的中国钱币博物馆里,馆藏着一张特殊存单——“整存整取折实储蓄存单”。这张斑驳的存单,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通货膨胀严重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开办折实储蓄,把货币折成以实物为单位来存取,稳定金融与物价的成功探索。

守住风险底线,是一切金融工作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中,面对高通胀风险、汇率风险、债务风险、银行体系风险等诸多风险,我国有效防范、及时识别、积极应对,有效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对重大金融风险精准拆弹,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面临的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各地各部门正在持续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

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来自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达4.69%,稳居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的地位,仅次于美元、欧元和英镑。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离不开我国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持续努力。

回顾我国金融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始终是金融业突破重点难点、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以改革激活力促发展——

2003年以来,我国果断推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大型商业银行相继在沪、港两地上市,银行业面貌焕然一新。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等资本市场制度变革,为科创企业提供良好融资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重点领域,坚持以改革解决不同时期金融发展面临的难题。

2023年4月10日,在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北京分会场,与会嘉宾通过屏幕实时观看沪深两地交易所上市仪式。新华社记者李贺 摄

以改革强监管防风险——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监管模式,到“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从2017年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到2023年启动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效率,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铁篱笆”不断扎紧,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开放促竞争促繁荣——

今年5月9日,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开业,成为在我国开业的第二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

开放,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内地与香港债券通、互换通,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在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给予外资机构国民待遇……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不断深化,金融业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业将持续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