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出国门 中国面条通罗马

发布时间:2024-12-24 23:53:17 来源: sp20241224

  位于意大利罗马市福酪丽奥(音译)大街166号的小店,米色的外墙,配上暖色调的挂壁路灯,显得很温馨。小店门口,“常吉兴面馆(XIN NOODLES)”的招牌,白色底、烫金字。老板孙希告诉记者,这家诞生于江南的面馆,漂洋过海来到罗马已经一年半了。

  冬天的罗马也很热闹,夜晚时分,门外贩售各式各样小百货的集市,为店里带来了不少客流量。从这家位于步行街路口的小店步行到地铁站仅需5分钟。小店在一栋居民楼的一楼拐角,两块招牌对着街头,位置十分显眼。店内的布置,从橱窗到桌椅的选择,都是传统的中式风格。

  让“老外”也尝尝“苏氏面条”

  对很多江苏常熟人来说,每天都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炒浇面开始的。

  出生于1984年的孙希是“常吉兴面馆”第二代掌舵人。2023年9月,他成为常熟炒浇面技艺非遗传承人。

  炒浇面是“讲究”的。孙希说,不要小看一碗炒浇面,里面大有乾坤。

  除了“宽汤、中汤、紧汤”“硬面、软面、烂面”的基本要求以外,还有“重青、免鲜、淡盐、过桥……”孙希说,如果一个人能一口气报出“鳝排双浇宽汤重青免鲜轻硬面”,那一定是一位老食客。

  在若干食客中,徐旭栋是面馆的常客,他常年往返于常熟和罗马。

  2022年6月的一天,徐旭栋像往常一样来到店里吃面。吃完面后,他向孙希说起自己的一个想法。

  在意大利罗马还没有“苏式面馆”,能否在罗马开一家“常吉兴面馆”的分店,让“老外”也尝尝这种中国面条?

  简单几句话,却让孙希非常激动,因为当时的孙希,正想扩张面店。把“苏式面条”推向世界的机会来了!两人一拍即合。

  不过,如何凭一碗“浓油赤酱”的炒浇面,在以快餐“比萨”“空心面条”闻名世界的意大利站稳脚跟?

  孙希身边不少朋友压根儿不看好,认为他是在“鲁班门前弄大斧”。而孙希说,自己就是要做这个“弄斧者”。

  孙希说,很多人工作是“做一行,恨一行”,而他是越来越热爱炒浇面这个事业,并想着有一天能将炒浇面的文化推广出去。

  最终,他们的小店选择开在距离地铁站较近、周围有许多大学的一处居民区,这里还有许多华人居住。

  店铺面积约150平方米,装修与国内“常吉兴面馆”统一。店里的桌椅、餐具都是从苏州定制,再海运到罗马,前后共装修了3个月。

  接着,他们招聘了两名华人厨师和4名服务员,孙希亲自对他们进行培训。

  由于孙希在国内业务繁忙,无法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他只能选择每天晚上以视频连线的方式“隔空传授”技艺。

  “苏式面条”走红

  2022年10月1日,当国内举国欢庆之时,9000公里外的罗马街头,“常吉兴面馆”罗马店正式开业了。

  对孙希来说,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开业,也是庆祝祖国节日的一种方式。

  一些在罗马的华人,听说当地开了一家“苏式面馆”后,争相去打卡。一些在其他城市的华人,也驱车几小时过来“尝鲜”。

  作为孙希的合伙人,徐旭栋把表妹傅海微安排为店长,负责打理面店。

  早在2007年,傅海微就通过劳工的形式来到意大利。现在,她与顾客交流自信大方,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和中文切换自如。

  傅海微表示,不同于国内早晨5点就开门接客,在罗马,面条一般不做早市,营业时间从中午12点开始。

  在当地人看来,吃“中式面条”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都当作正餐来对待。

  “当地人在吃面前要先吃点心,比如春卷和饺子,然后再吃面,也会点一些中国菜品尝。”傅海微介绍说。

  店里除了常熟特色的生煎大排、响油鳝糊、苏式爆鱼,还推出了许多中式点心。

  由于一些香料和食材在当地无法买到,她每隔几天都会列一张“缺货清单”,让国内备货,快递空运过来。

  这些年,罗马当地人对猪大肠和猪肝这些动物内脏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如今,店里的猪肝面广受好评。

  被称为“中国式鳗鱼”的黄鳝,也登上了当地“老饕”们的“必吃榜”。

  店门口放着一块小黑板,分别用中文和意大利文标注着菜单,牛肉面价格12欧元,大排面价格10欧元……

  在“常吉兴面馆”还未落地罗马时,当地人大多偏向于吃“日式拉面”。

  随着越来越多本地人打卡“常吉兴面馆”,他们很快被这碗来自东方的美味深深吸引。

  一年来,许多当地人已成为“回头客”,有的“忠实粉丝”每周都会光顾面馆3次以上。

  傅海微表示,此前,面馆的顾客中,华人和当地人的比例相当。今年,她发现当地食客的占比越来越大。

  现在,为了保持食材新鲜,店里的小吃和点心都是在当地“就地取材”,当天制作,如春卷、饺子、素鸡、百叶、苏式糕点等。

  在店里,每张方桌上都摆着一筒筷子。

  有意思的是,许多当地人在品尝面条的时候,也开始学习如何使用筷子吃中餐。

  不少新客人也跃跃欲试,歪着脑袋研究如何“用两根木棍夹起面条”,他们用筷的方式虽不标准,但几番练习后,夹起面来也不费劲。

  “80%的老外都会用筷子了。”傅海微说。对于不会使用筷子的客人,店里还是会贴心地为他们准备叉子。

  区别于其他小店大多播放钢琴曲,面馆常年播放的是古筝曲,《太湖美》《茉莉花》等江南民歌小调。

  让这些民乐萦绕在食客耳边,把音乐与美食结合起来,给他们别致的浪漫风情,这也是面馆的“招牌”之一。

  向“百年老店”靠拢

  在距离罗马9000多公里的常熟,孙希拥有5家“常吉兴”直营面馆。

  现在他每天不仅要在当地5个店铺进行巡店,晚上还要了解罗马分店的情况。

  由于意大利与国内有7个小时的时差,当常熟的夜市已经热闹非凡时,罗马分店才开始招待中午的客人。

  1993年,孙希的父亲孙君良在常熟开了一家“常吉面馆”,主营常熟炒浇面。

  对于这个品牌,孙希的父亲说:“常”是“常来”,“吉”是“吉祥”,希望食客们“常来常吉兴,都能吉祥如意”。

  从那时起,这家“夫妻档”的面馆生意渐渐红火起来,规模越做越大。

  2005年,21岁的孙希大学毕业时,对这个“夫妻档”的小店并不感兴趣,他想寻找一份其他工作。

  一段时间后,孙希改变了主意。他说,常常能听到顾客们的夸赞,“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那时开始,他下决心要把店铺做大做强。

  10多年来,孙希一边和父亲经营面馆,一边寻求面馆发展的“突破”机遇。到2018年,孙希正式接手“常吉面馆”。

  他发现,在苏州当地有许多“百年老店”,结尾都冠以“兴”字,寓意做生意红红火火、长久兴旺发达。

  后来,这个“好字眼儿”便被他加到了“常吉”的后面。“提档升级”从“门头”开始。

  孙希说希望“常吉兴”能向“百年老店”靠拢。

  现实中,很多常熟当地的面馆都是“夫妻档”小店,店内环境陈旧,样式老套,餐单也常年不更换,难以吸引更多人。

  而孙希要做的店铺要具备“竞争力”,店里的环境自然要与众不同。

  于是,他开始“浩浩荡荡”的店铺装修升级之路。从陈设、桌椅到餐具,他要求实现“品牌化”。

  他请设计师为店里精心设计了颇具古典风格的装饰,其中蕴含的苏式文化大有深意,包括苏式风景和建筑,还有太湖石、传统灯笼、明式红木家具……这些装饰让面馆充满浓浓的江南古韵。

  其次是食材升级。孙希说,常熟炒浇面除了基本的卤浇头,其他菜都是现炒,当地称为“一碗一炒、一碗一味”。本地人讲究“不食不时”,所以他把时令菜融入炒浇面的浇头中,如冬笋、河虾、大闸蟹……

  孙希说,“常吉兴”每个季节都会推出时令浇头,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

  店里面条的价格区间大,能够覆盖到各个层次的消费群体。上至百元的“九宫格套餐”,下到十几元的单浇头面条,都能让顾客“吃饱吃好”。

  如今,这家30年前的“夫妻档”面馆,已走出国门。“条条大路通罗马,现在我的店也开到了罗马。”孙希对此很自豪,在这座被称为“永恒之城”的地方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常吉兴”距离“百年老店”的招牌更近了。

  征集线索

  “了不起的青春小店”专栏向社会征集在海外开小店的线索,请推荐华人开设的有特色的海外小店给我们,请将相关联系方式发送到 4545405@qq.com 。

  曹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