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9:48:50 来源: sp20241130
2023年12月28日中午,结束了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地震为期10天的救援工作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急办主任晏会终于回到了成都。到成都后,晏会直奔医院,投入了新的工作。
积石山地震发生于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19日早晨5点,晏会接到国家卫健委委派前往甘肃救援的电话。除了晏会以外,华西医院还派了4位专家同行。两个小时后,队伍集结完毕出发去机场。约5个小时后,这支救援队到达了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
此次地震援助,国家卫健委分别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华西医院抽调多位专家组成了一支国家级专家组,晏会担任这个专家组的副组长。这些专家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学科,晏会所代表的专业学科是灾难医学。
灾难医学的特殊之处是什么
“灾难医学”这个词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有的也翻译成应急医学、灾害医学等。晏会说,灾难医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除了医疗救援技术外,还涉及应急管理、救援装备研发、伦理以及法律相关的内容。
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而言,灾难医学目前还不是一级学科。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是国内较早设置这个学科课程的医学院,目前本科还未开设灾难医学这门课程,研究生阶段可以修。晏会介绍,包括华西临床医学院在内的多家医学院校正在将这门学科申请成为和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
之所以要申请一级学科,是因为灾难医学和日常情景下应用的临床医学有很大不同。晏会举例说,以灾难医学涉及的伦理学为例,在日常的医疗救治过程中,集中最好的医疗资源救治某一位患者的情况很常见,但是在灾难救援过程中,尤其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就需要用有限的资源去救更多的人或更有救助价值的人,而不是集中所有医疗资源去救某一个人。
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救援过程中,应该优先救治哪些伤员的依据是国际上的通用标准——将伤员分成红、绿、黄、黑四个等级,“红色”是需要最先救治的伤员,表示伤员有生命危险,如果得到紧急救治有生还的可能,其症状为:呼吸频率大于每分钟30次,或者小于每分钟6次;有脉搏;毛细血管复充盈时间大于2秒。
除了伦理之外,救治的人也和日常临床医学遇到的患者有所不同。例如,地震带来的损伤多属于复杂的复合性损伤,一个伤员可能同时有头部外伤、腹部的闭合伤、四肢的骨折等多系统的损伤,分别需要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等方面的专家。当这些伤都集中于一人时,怎么制定最好的救治方案需要多学科会诊协商,这也是灾难医学要涉及的内容。
晏会说,这次他们抵达收治地震伤员的临夏州人民医院时,当地的医护人员已经按照正确的理论实施了分层管理、分类救治,这也证明了灾难医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一支世界一流的应急医疗队
晏会所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急办成立于2018年。那一年,由该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接受并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团队的评估认证,成为全球第15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同时也是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是中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最高级别国际应急医疗队。
而且,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在最终认证报告中强调,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可作为一支标杆向全球推荐。
此次援助甘肃积石山地震的国家级专家组共有11人,其中有5人来自华西医院。晏会表示,丰富的救援实践客观上促进了华西医院不断提升自身的应急救援实力,而这支国际一流的应急医疗队也为华西医院灾难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西医院所在的四川,以及周边的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等地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在这些地质灾害中,地震又是最为多见的。作为西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华西医院承担了大量救援任务。
这次可以快速响应甘肃积石山地震,其背后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的成熟运作。这支救援队将救援队员进行了模块化分类,涉及地震、车祸、爆炸、泥石流等不同灾情的伤害谱,每个模块约10~20人。模块内的人员又分为去医院指导救援的专家组和去一线救援的小分队。
晏会介绍,此次出发去甘肃救援前作了专家组和小分队的两手准备。实际到甘肃之后,主要发挥了专家组的作用,现场医疗救援的职责由当地医疗救援力量承担。
除了人员外,物资也作了充足准备。此次晏会等专家组成员出发时统一背了一个红色的背包。这个背包里放了每个人的工作物资和携行装备。这些背包日常储备在医院的应急库房里,方便随时取用。晏会介绍,这些背包常年储备30个,之所以确定为30个,是因为在总结了华西医院10多年的应急任务后发现,第一批出发救援的队员一般不超过30人,即便需要第二批、第三批队员,相应准备时间也更为充足。除了背包以外,储备的物资还有药品、耗材,以及现场急需的一些救援装备等。
人员和物资的储备之外,还有一套成熟的工作机制与流程应对突发救援。以此次甘肃地震救援为例,参与救援的专家平时还有门诊、手术、科研、教学等工作。救援专家紧急前往救援前线后,医院也有相应的一套工作机制维持后方的正常工作秩序。
灾难医学的发展前景广阔
此次甘肃发生地震后,人员伤亡情况备受各方关注。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国家卫健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分别派出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作为参与救援的医疗专家,晏会前期在临夏州人民医院指导救治工作。后期,随着重症伤员均转诊到了兰州的5家医院,晏会等专家也跟着转到了兰州。甘肃的救援工作结束后,他们又去青海参与了伤员救治工作。
我国灾难医学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晏会个人认为,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灾难医学并不落后,目前基本上可以做到和国际同步发展。
“我国灾难医学的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比较高,再加上近几年政策的支持,今后的发展趋势会比较好。”晏会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建立起覆盖全国和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晏会介绍,目前,四川大学已经把灾难医学纳入了优先发展的前沿学科。
2022年1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要求,推进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应急能力,要求全国2843个县级行政区,每个县级行政区建立一支20人的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小分队由紧急医学救援、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各个基本单元组成,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可以进行模块化的编组,同时拥有依托救护车的中短途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不依赖于机动车的短途处置能力。
作为参与《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编撰的专家之一,晏会说,之所以把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作为重要目标,是因为当灾难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到达一线的一定是当地的医疗力量。
作为应急医疗救援的“国家队”,接下来,华西医院应急医疗队将在灾难医学的学科支撑基础上,做好相关的培训和演练工作,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还要承接好不同省、市、县等各级医疗队的培训工作,把更多普通医疗人员培训成合格的应急医疗救助人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