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23:49:48 来源: sp20250104
一场春雨一场暖。采购农资、调试农机,开展早稻集中育秧,为冬小麦安排春灌“第一水”……由南到北,各地春耕备耕纷纷按下“快进键”。抢农时、抓田管,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到处都有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忙碌的身影。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春耕春管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从比重上看,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对于稳定全年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放眼耕种一线,各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一块块农田的春播春管正加紧落实到位,精密播种、水肥精准调控等技术经由农技推广网络直抵田间。当前农情显示,全国冬小麦苗情普遍较好。不误农时、稳扎稳打,从许多种粮户的积极反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今年夏粮丰收的信心和底气。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回望过去一年,我国克服主产区局地洪涝干旱等灾害影响,有力有效抗灾夺丰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粮袋子”量足价稳,不仅稳住了“三农”基本盘,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上牢牢把住了主动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再次列入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作为硬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对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容不得半点懈怠。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需要转换动能、提质增效。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高基点上实现稳产高产,越往后难度越大。聚焦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从迈出试验示范田的新优良种,到大显身手的山区丘陵专用小型农机;从线上线下即时问答的农技课堂,到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智慧农田……一系列关键生产要素有机集成,适用于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应用,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注入新动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密集推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足的扶持政策,实打实提振了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着眼未来,还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过去粮食生产“两丰一歉一平”的周期不断被打破。也应看到,极端气候频发重发,水土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给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带来多重风险挑战。对此,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抓早治小、关口前移,加快构建“平急两用”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确保关键时刻防得住、顶得上。另一方面,要从源头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沐浴在和煦的春光里,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做好今年春耕春管各项工作,必能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9日 05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