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幼童关飞机厕所“立规矩” 如此“管教”逾越边界

发布时间:2024-11-10 04:51:09 来源: sp20241110

  “教育”是一个有温度的词语,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立规矩”的过程。

  近日,一则女童在客机上哭闹被陌生人带至洗手间教育的视频引发关注。8月24日,拍摄视频的当事女子之一发文称,一位奶奶带着一岁多孙女乘飞机,孩子哭闹不止。

  8月27日,吉祥航空客服人员回应媒体称,航司对陌生人带幼童单独开展所谓的“教育”做法表示谴责,对于此次事件的发生和机组人员出现的疏忽表示抱歉,航司会作出改进,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而如何对待公共空间哭闹的儿童,陌生人是否有权帮助他人给孩子“立规矩”等话题,也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孩子一般不会特别喜欢陌生人,尤其没有熟人陪伴的情况下。这种“怕生”也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大脑正常发育和生活在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中的结果。

  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既“不认生”也不“怕生”的,谁都可以抱。但是这种“好日子”会在婴儿六七个月的时候终止,婴儿会更加偏爱主要养育者。这意味着他们拥有了区别熟悉与不熟悉的能力,和照顾自己的人待在一起更加安全。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突然被两个不认识的成年人带到一个陌生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件让他们感觉非常害怕的事情。

  儿童的语言能力,更是一个慢慢习得的过程。正是因为儿童语言能力有限,可能会使用哭来表达很多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吵着看手机”也不宜解释为“不懂规矩”,更可能是在这种不舒适的情境下去寻求一种安慰。

  不过,儿童的情绪感知能力并不差。如果陌生人对他们说,“如果你要再发出声音的话,我们就把你一个人关在这里边,更不能让奶奶进来”。从语义的角度,幼童很可能是听不懂的,但从情绪感知的角度,孩子很可能知道这是一种威胁。

  越小的孩子,越是通过情绪而不是语义来交流。这也不是说对一两岁孩子的行为,陌生成年人就不应该管,而是要把握边界。通常情况下,孩子有过分出格的行为,陌生人提醒家长都在情理之中。

  对于不受欢迎的行为,在管的时候应该是从“避免行为发生”“用行为替代行为”这个角度出发。比如,孩子推人了,可以直接用短句子明确告诉孩子,“不能推人”,并且教孩子,可以牵手,但不能使劲推。

  “教育”是一个有温度的词语,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立规矩”的过程。教育也需要界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将孩子关在厕所内立规矩,都不是正常的“哄娃”范围。

  儿童是正常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是需要保护和关爱的对象,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除了和家人有关系,遇到的每一个人也都是他们世界的一部分。

  对于成年人而言,我们都需要知道且做好准备,现实的世界总是不够完美。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很高的概率会遇到儿童。如果很介意,可以使用静音耳塞。

  (王葵 新京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