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锐财经)

发布时间:2024-11-25 08:02:12 来源: sp20241125

  近年来,各地积极践行“双碳”目标,研发应用节能环保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化绿色工厂。图为安徽省芜湖市的芜湖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超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肖本祥摄(人民视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2024年到2025年“双碳”领域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并分别从标准和计量两方面对“十四五”后两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专家认为,这将着力支撑中国“双碳”政策体系落实,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标准基础。

  有力支撑国内“双碳”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国初步形成了层次丰富、覆盖面较广的标准体系,计量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中国“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进展仍然滞后、一些急用先行的重要“双碳”标准存在空白,部分领域标准亟需修订。

  对此,《方案》明确了推进“双碳”标准、计量工作的原则和目标,包括到2024年,发布70项“双碳”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等。

  “这些举措旨在通过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为我国碳排放管理和碳定价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加快夯实‘双碳’标准工作基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说。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认为,推动建设“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将有力支撑国内“双碳”工作,有利于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开展节能降碳升级改造,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另一方面,将有效应对国际低碳转型压力。“推动在碳核算等领域实现标准互认,有利于切实维护我国重点行业企业发展权益,保障重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康艳兵说。

  紧扣节能降碳重点领域发力

  根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按照需求导向、急用先行的原则,《方案》从标准和计量两方面明确了16项重点任务。

  标准方面,分类施策,从企业、产品和项目三个不同层面出发,加快碳排放核算、碳足迹和碳减排量核算等国家标准制修订。急用先行,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规范制修订,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统筹兼顾,修订提高传统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产品能效标准,源头减碳;研制清洁生产评价系列国家标准,开展回收利用相关标准研制,过程降碳;推动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末端固碳。

  计量方面,夯实基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做好计量器具检定校准工作。“软”“硬”兼施,既包括计量标准规范、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计量实测验证平台等软件建设,也包括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国产碳排放监测系统等硬件建设。创新突破,布局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等的研究。

  康艳兵介绍,以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也是节能降碳的主战场。《方案》明确提出,修订提高钢铁、炼油、燃煤发电机组、制浆造纸、工业烧碱、稀土冶炼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全面提升能效水平。

  深化国际合作与对接

  在全球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方案》体现了良好的国际视野,强调深化国际合作与对接。

  《方案》对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研制进行了部署,提出开展电子电器、塑料、建材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研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升级工业通用设备、制冷和供暖设备、办公设备、厨房电器、照明器具产品能效标准。

  “面向国际,《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专家在国际计量和标准化组织中关键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康艳兵介绍。

  碳计量是一个新兴领域,需要统筹各方资源,有效发挥计量支撑作用。为确保“双碳”标准体系建设顺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强化宣贯培训、开展先行先试、加大经费支持等方面内容,如开展先行先试,鼓励试点企业和园区建立碳排放标准管理体系,助力碳排放“算得出、算得准、减得掉、减得下”。

  李爱仙认为,还应建立完善标准推进工作机制,明确管理部门和具体标准责任单位,细化进度要求,定期开展进度督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发挥地方政府、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的积极性,公开透明推动标准制修订,更好凝聚各方共识,保证标准技术内容先进、适用。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