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3:43:32 来源: sp20250101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的历史相当悠久,这从《红楼梦》等名著以及古代典籍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种生得巧……光是“乞巧”的方式,就不止一种。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在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年代,人们也将七夕过得有滋有味,乞巧、祭拜织女,品尝各式各样的“巧果”,许下对未来最美好的心愿。
名著里的七夕
“四大名著”里,涉及七夕的内容并不多见,擅长描写日常生活的《红楼梦》,提及这个节日时也只是几笔带过。
比如有一回,为了生计,刘姥姥带着板儿,跑到荣国府攀亲戚,游览大观园时,大家凑在一起吃饭,贾母为了活跃气氛,决定行酒令,轮到薛姨妈时,她答了一句“织女牛郎会七夕”。
早在《诗经》中,就可以找到牛郎织女传说的一些踪迹,所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织女星,很早就得到了古人的关注。
仰望浩瀚星空,古人发现,在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而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里,已有了这样颇具文学意味的描述。
后世,人们逐渐将牵牛星与织女星人格化,再融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创作出牛郎织女的传说。
《红楼梦》里另一处提到七夕的地方,是第78回。晴雯离世,贾宝玉非常伤心,便撰写《芙蓉女儿诔》来祭奠她,其中提到“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古时候过七夕,流行女子向织女“乞巧”。七夕之夜,女孩们拿起五色丝线,以及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将丝线穿入针孔中,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
所以七夕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乞巧节”。
总体来说,《红楼梦》对七夕着墨不多;《三国演义》提到它的地方也极少,第63回有一句“时当七夕佳节”,后续没什么详细描述,不过也说明,当时七夕已经是重要节日了。
七夕,不是只有爱情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爱情之外,七夕依旧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古人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对生活最诚挚的期盼,悉数融入其中。
如今,在《西京杂记》《帝京景物略》以及《东京梦华录》等古代典籍里,人们依旧可以通过只言片语,观察古人欢度七夕的场景。
首先,“乞巧”的方式就有很多种。《帝京景物略》讲过,取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此时如果水下的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若是笔直的一条,便是“乞巧”失败。
说起来,古代的七夕,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年轻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相互之间还会赠送小工艺品、玩具,祝福对方心灵手巧。
所以,如果真有穿越这回事的话,那么回到古代,你或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七夕之夜,月光皎洁,女孩们摆好香案、花果,虔诚地祭拜织女,许下美好的心愿。
七夕的节日气氛,在宋朝时达到了顶峰,可口的食物更加多样,有煎饼、果食等等。精致的“果食”就是巧果一种早期的形态,后来,巧果逐渐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孩子也能在七夕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旧时民间会供奉“磨喝乐”,最初是七夕节儿童玩物,造型可爱,多为身着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莲花的喜乐童子形象。
岁月变迁,从星辰祭祀、幸福祈求、俗世竞巧,再到爱情美满,七夕的内涵愈加丰富饱满,现在,人们依然将它视作情感交流的重要节点,这个节日,也依然焕发着光彩。(完)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