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4:13:45 来源: sp20241230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大中医药医保支付支持力度
建立“适配”中医药服务特点医保体系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临床治疗、预防和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力度推广中医药发展,这让作为“业内人士”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欣喜不已。在日常工作中,他发现中医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好,但同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医保支付体系缺少中医特色,当前有关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案及相关费用的预付管理方法尚未纳入医保支付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应用。
张涤举例称,棍针拨筋疗法、刘氏火熨术、温通拨筋罐、脐灸、雷火灸等很多深受患者欢迎的中医治疗项目因尚未明确收费标准,无法列入医保目录,最终导致此类治疗项目在临床应用上减少甚至停用,难以推广。
“要推进建立‘适配’中医药服务特点、更加体现中医药价值的医保体系。”张涤建议,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医保报销水平,降低中医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提高参保居民使用中医药服务如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项目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让民众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实惠。同时,逐步扩大中医诊疗技术的报销范围,将中医传统治疗项目纳入医保,对疗效好、受群众欢迎但未明确收费标准的中医医疗技术和服务进行合理定价,进一步体现中医医疗技术服务价值。此外,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中医药起源于民间、立足于基层,更要发展于基层、服务于基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万红梅多年来一直高度关注中医药发展。她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当前传统中医药治疗的病种分值普遍偏低、列为中医优势病种的项目偏少、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就医的选择范围,不利于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如今,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万红梅认为,扩大中医药门诊报销比例,不断完善中医药医保支付政策,合理提高报销标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医疗需求。
对此,万红梅建议,加大医保支付政策向中医药倾斜、支持的力度。在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时,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支付比例,降低起付标准,并在总额预付、病种分值权重等方面对中医类医疗机构和服务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对康复医疗、安宁疗护等需长期住院治疗的中医优势病种按床日付费,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特点和优势。
此外,万红梅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实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和病种分值付费(DIP)两种支付方式改革,同时提高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新增项目审批,对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合理定价,以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法治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