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美丽中国 共话绿色未来

发布时间:2025-01-11 06:46:25 来源: sp20250111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在保证煤炭生产供应的同时,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构建起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在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图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一景。   新华社记者 连 振摄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拍摄的光热电站。   新华社记者 张 龙摄

  国合会2024年年会开幕式现场。   王亚京摄

  “未来”“转型”“合作”,在一场大咖云集的会议上,这三个词被频频提及。

  10月10日—12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4年年会在北京举行。成立32年来,国合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围绕中国和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共赴绿色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合会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围绕“开放包容创新合作,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主题,就降碳减污、绿色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热点话题深入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未来

  国合会年会举行期间,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与会者,都是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来。

  说到未来,不能不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合会委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总司司长廷德尔发现,最近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积极或正向的激励机制越来越多。

  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在年会上说,这些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举措,率先提出和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地保护至少30%的陆地,在这个区域里面,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除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以外,中国还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立了国家植物园。

  大家心中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在国合会特邀顾问、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梁锦慧看来,“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未来展开想象,它意味着我们建立跟自然的亲密关系。她认为,城市是我们的神经枢纽,我们可以把城市看成人类创造与自然亲密关系的一个空间。

  如何拥抱更美好的未来?在国合会副主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原特使解振华看来,要想解决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必须要建立一种系统的思维,不能就环境谈环境、就气候谈气候,而是要将全球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能源、粮食、健康、生态、城市、农村、工业、农业以及未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发展。

  今年9月,联合国未来峰会通过的《未来契约》提出,要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力量,为人类的未来做好准备。

  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以数字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空前活跃,未来增长的新前沿已经初现端倪,科技创新正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人类社会重大挑战探索新路径。

  前不久,国合会组织了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的活动,国合会委员、红杉气候基金会总裁吴思缇对当地将可再生能源、能源储能和绿色制造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印象深刻。她说,从这次考察可以看到,未来应该到来了,至少未来在内蒙古已经到来了。

  关键词:转型

  无论是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还是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转型,都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实现路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提出,各国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摆脱化石燃料”,并且提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较2022年提高三倍,加速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

  能源分布区域性差异是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传统能源地区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在今年的国合会工作中,“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路径与政策——以煤炭三角区为例”是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

  中国的煤炭三角区,主要覆盖内蒙古、宁夏、陕西和山西四个省份,这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煤炭能源聚集区之一,这一区域去年的煤炭生产量达到了35亿吨,占中国的73%、全球的40%。

  “煤炭三角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外送基地,69%的煤炭都是调出到外省的,发电量的35%输送到外省。煤炭三角区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形势下,面临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空气质量改善、经济发展的三重挑战。这一区域的转型对中国乃至全球实现碳中和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合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议,成立煤炭三角区低碳转型协调机制,建立零碳电力产业贸易特区,设立煤炭三角区低碳转型基金,促进这一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在能源转型方面,中国下了许多功夫——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十年前的67.4%下降到去年的55.3%;累计完成北方地区3900万户的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改造;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去年的80%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实现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装机容量的目标。

  “低碳转型是唯一的选择。”解振华说,“阿联酋共识”指明,近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和道路就是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2倍,能效提高1倍。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这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地方,现在大家都行动起来了,而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沃森表示,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已经取得很多成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思考。中国在这方面的成绩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甚至超出中国自己的计划,不管是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还是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方面都是如此。

  关键词:合作

  怎样更好地保护环境?如何加快绿色转型?怎样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在国合会年会上,“合作”是大家给出的答案。

  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与消费者保护部国际政策司副司长希尔特说,面对自然、气候以及污染等方面的挑战,选择怎样的解决方案十分重要,落实全球协议不能再浪费任何时间了。

  哈尔沃森也举例说,没有全球的行动,全球塑料污染到2040年将翻倍,会给地球以及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全面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黄润秋说。

  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中国是行动派。

  近年来,中国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其他共建国家、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正式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推动打造投融资沟通合作平台,并提供务实解决方案。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2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为120多个国家培训生态环境管理人员3000多人次。

  合作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科技界也已行动起来。国合会委员、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说:“我们在与国际科学理事会合作的基础上发起设立了‘城市环境健康科学计划’,与联合国减灾署合作建立了‘数字减灾科学计划’。我们还推动世界各国的科技界和中国的科技界一起联合发起一些专业的国际组织,包括海洋负碳国际组织、世界碳中和学会,还有国际环境科学学会等,希望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共同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界的智慧。”

  谈到国合会时,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说,国合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我们所处的时代在环境乃至全球合作议程方面,都需要这样一个平台。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